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源動力之自由人

    這問題現人類,答案繁多?實際。均不可實現!1,地球人類不可變換地球軌道。2,不可變換天體執行軌道!只可面對現實求自保。所以聽天由命!今後科技發展到;悍天地,動鬼神、則天不由已!人類成宇宙主宰。你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因此知識掌握命運,高科技發展就是人類保障和未來!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非常高興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大家都最近可能聽說了一個訊息,一顆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繼2015年行駛至地球上空,與地球擦肩而過之後,科學家又預測2036年,它將行駛至地球上空3萬公里處,有很大可能與地球相撞。雖然人們認為距離很遠,但在天文學的角度講這個距離比一根頭髮絲的寬度還短,只要它有絲毫的變動,軌道就會發生極大的偏差,從而與地球相撞。現在網路上對此預測褒貶不一,但從機率上來看,即使只有十萬分之一,對人類也是一個潛在的極大威脅。一旦撞擊地球,將相當於8億噸的TNT炸藥的當量,屆時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都將遭到嚴重破壞,人類或許會向恐龍一樣走向滅絕的深淵。

    2018年,美國白宮科技與政策辦公室聯合美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發布了“國家近地天體預防戰略與行動規劃”,對未來10年如何防禦可能撞擊地球的近地天體以及一旦撞擊如何開展救災等工作,進行了頂層謀劃,提出透過設定相應的戰略目標來提高預防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能力。可見,如果避免天體撞擊現在已經不是空想階段,而是到了有實質性戰略佈局的程度。

    從最終的效果導向看,避免這種撞擊的預案,可以集中在防禦和進攻兩種選擇上。

    在防禦方面

    首先要提高近地天體探測和跟蹤能力。這是地球防禦最優先的任務,為實施有效消除近地天體威脅的行動提供更多時間。

    其次要提高近地天體威脅的建模和預測能力。依靠定量的建模與分析,為決策者準確提供撞擊地球的機率、撞擊時間和地點、撞擊的影響以及防禦撞擊的方案。一旦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體目標被確認,正式的應對策略就將隨之開始制定和實施。

    第三可以嘗試改變天體執行軌道。將一個質量較大的物體或者飛船本身,佈置到這類小天體近旁,利用飛船或大質量物體本身的引力逐漸地“引導”小天體改變軌道。但要執行這樣一個遠離地球軌道空間的應對任務,將需要至少4年以上的設計建造時間,隨後飛船發射之後還將需要一到兩年的飛行時間。如果小行星的威脅迫在眉睫,那麼許就將被迫考慮其他應對策略了。

    在進攻方面

    選擇就比較多了。比如直接使用核彈,使用核武器將來襲近地天體徹底摧毀,使產生的碎片偏離地球或者在大氣中燒燬。

    或者透過發射動能撞擊航天器,即俗稱的“行星檯球”,透過發射一顆質量較重的物體,或者乾脆讓飛船本身去撞擊來襲小天體,就像打檯球一樣,使該小天體軌道發生輕微偏移,從而錯過撞擊地球的路線。

    或者應用鐳射照射技術,使小行星表面物質向外發散,從而產生反向加速度,使其改變飛行方向,或者使用超強鐳射,把行星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

    還有就是提前在小行星上安裝火箭和衛星助推器,類似“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不過規模沒有那麼大而已,根據測算出的小行星軌道,在小行星抵達一個合適的位置時,火箭和衛星靠近並貼上去,將其推往其它“安全”的軌道。

    相信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髮展,以上方案都會在不斷最佳化完善和演練中進行“優勝劣汰”,終究會根據實際篩選出最優的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的多音字組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