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上說,北宋處於什麼樣歷史階段?佛教自漢傳入中國,經南北朝到唐達到極盛,而在此影響下儒家文化影響力式微。五代紛亂無序,傳統儒家士大夫階層墮落,馮道這種毫無氣節之人竟然成為那個時代的成功典範,可謂明證。在此大背景下,儒家的重塑與崛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思考。北宋五子一改漢儒治學方式,專注義理,將儒家核心思想系統闡述。雖然有些哲學家借鑑了佛道的表述形式,但其核心確是儒的。從哲學上說,這一時期的理學(或者說道學)是越千年而直接孔孟的。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鑑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體系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敦頤:宋明理學之鼻祖,為宋明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二程老師,其對朱熹的思想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周敦頤著作《太極圖說》被視為理學之大綱。
程顥、程頤: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這裡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或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並主張先理後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物皆有理,把知識、道理、天理聯絡起來。
朱熹為集理學之大成者,主張:天理是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透過學習、實踐提高自身的修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編著《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宗師,地位僅次於孔子和孟子。
朱熹是集大成的哲學家,他繼承併發揚了北宋五子,又憑一人之力構建了理學體系的大廈,這完美體現在朱熹編撰的《四書章句集註》裡。相比佛教,儒家思想缺乏體系性,尤其是方法論和價值觀。朱子從《禮記》裡抽出《大學》和《中庸》,前者就是儒家的方法論,而後者就是儒家的價值觀。再用此二者推演至《論語》《孟子》,最後統攝六經。不得不說,朱子的貢獻是可以和孔孟相提並論的。至於說後事黑化朱子,我想多是政治因素,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的都不會這麼輕率。
宋以後,文化斷裂以及國家氣質轉變,理學的變異十分正常。而我以為心學的興起對儒家哲學而言是一種沒落。
站在現在的視角上看,儒家哲學只有兩座高峰,一個是先秦孔孟,另一個是宋朝程朱。文化的變化創新往往離不開外部環境刺激,清末雖然經歷了西方文化的劇烈衝擊,可這一次,儒家哲學的創新與重構遠沒有那麼成功,或許時至今日,這仍舊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什麼才是中國。對於這一點,我想宋明理學更加值得我們去審視。
從文化上說,北宋處於什麼樣歷史階段?佛教自漢傳入中國,經南北朝到唐達到極盛,而在此影響下儒家文化影響力式微。五代紛亂無序,傳統儒家士大夫階層墮落,馮道這種毫無氣節之人竟然成為那個時代的成功典範,可謂明證。在此大背景下,儒家的重塑與崛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思考。北宋五子一改漢儒治學方式,專注義理,將儒家核心思想系統闡述。雖然有些哲學家借鑑了佛道的表述形式,但其核心確是儒的。從哲學上說,這一時期的理學(或者說道學)是越千年而直接孔孟的。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鑑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體系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敦頤:宋明理學之鼻祖,為宋明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二程老師,其對朱熹的思想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周敦頤著作《太極圖說》被視為理學之大綱。
程顥、程頤: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這裡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或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並主張先理後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物皆有理,把知識、道理、天理聯絡起來。
朱熹為集理學之大成者,主張:天理是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透過學習、實踐提高自身的修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編著《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宗師,地位僅次於孔子和孟子。
朱熹是集大成的哲學家,他繼承併發揚了北宋五子,又憑一人之力構建了理學體系的大廈,這完美體現在朱熹編撰的《四書章句集註》裡。相比佛教,儒家思想缺乏體系性,尤其是方法論和價值觀。朱子從《禮記》裡抽出《大學》和《中庸》,前者就是儒家的方法論,而後者就是儒家的價值觀。再用此二者推演至《論語》《孟子》,最後統攝六經。不得不說,朱子的貢獻是可以和孔孟相提並論的。至於說後事黑化朱子,我想多是政治因素,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的都不會這麼輕率。
宋以後,文化斷裂以及國家氣質轉變,理學的變異十分正常。而我以為心學的興起對儒家哲學而言是一種沒落。
站在現在的視角上看,儒家哲學只有兩座高峰,一個是先秦孔孟,另一個是宋朝程朱。文化的變化創新往往離不開外部環境刺激,清末雖然經歷了西方文化的劇烈衝擊,可這一次,儒家哲學的創新與重構遠沒有那麼成功,或許時至今日,這仍舊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什麼才是中國。對於這一點,我想宋明理學更加值得我們去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