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可見證

    明朝之所以走到了覆沒的下場,最重要的原因是賦稅制度不合理,其次是由於皇族和仕紳階層的貪婪!正是權貴階層把大量國家的財富貪為個人財產而且不承擔國家賦稅,至使明王朝財政崩潰,最後落得明王朝滅亡。

    明王朝可以說是與仕大夫共治天下做得相當徹底的典範,皇帝的旨意如不透過內閣和六科給事中的透過只能叫中旨是沒有法律效用的、只能叫“中旨”,臣子是絕對有權拒絕“中旨”的。

    然而,只限制“皇權”有用麼?史實告訴我們,對統治階層整體的權力沒有制約,而只是限制了皇權根本沒用!

    明朝對仕紳階層是有稅務優惠政策的,對其名下的土地是有免稅份額的。按規定進士可以有2000畝免稅,舉人為400畝,秀才為80畝。然而實際上仕紳階層卻是基本上不交稅的,而本應仕紳所交的賦稅卻轉嫁到自耕民身上。

    明朝稅收最好的萬曆年間,國財政總收入也才3000萬兩;祟禎年間只有2000萬兩。而當時明王朝按現在的演算法GDP佔全球的29%。與宋朝年財政總收入8000萬兩相比真是相差太遠。

    之所以造成明朝財政收入如此之少的原因,除農業稅大量被仕紳貪腐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工商稅明王朝徵收不到。一是因為明王朝因海禁政策,至使外貿商業大頭都是以走私形式存在,國家當然收不到稅;第二個原因恰恰是仕紳們逃稅行為。其實明朝商業大頭正是掌握在仕紳階層手中。這也正是明朝高官們拼命反對徵收工商稅的原因。

    正因為明朝皇族與仕紳階層的貪婪,造成國家收入太少,以至於明未國家連軍費和救災的錢都拿不出來,更是因為老百姓身上承擔了太多本因仕紳所承擔的賦稅。才造成最後明朝亡於流民大軍之手。

  • 2 # 聖豬明

    我以前提到過是科技,交通,經貿,農耕社會基礎決定中國農耕社會大改範圍就是大明一十三省地界,面積大約四百萬平方公里。沒有近代化工業力量,也就沒辦法組織少量精銳火器部隊殖民北疆(含東北內蒙以北)西疆(甘肅以西)以西南疆以南(雲南西藏以南)。也沒有水泥化道路接連三疆。由於陸上絲綢之路惆零閉塞,導致明皇朝對新疆青海興致缺缺,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更使明皇朝放棄了對西疆以西佔有之心。

  • 3 # 惜花公子

    首先,對於“疆域”一詞的由來,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的,而是由現代西方人傳入中國的,中國古人對於國家的說法。在中國古代對於疆域的形容是這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北山》”加上中國古代是以農為主的國家。

    而當時的從事農業種植的發達地區都在“兩京十三省”等地區,而對邊疆地區,如現在的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都是設立一個管理的行政機構,並在重要地區設立軍事基地、進行軍事屯墾,沒有像現代人一樣對於邊疆地區進行大力開發與建設,也沒有進行所謂的移民政策。從而更加的鞏固對於邊疆地區的統治。

    而大明王朝,大半的國土都在當時被古人稱為蠻夷與塞外地區。而大明王朝在由盛轉衰,對外戰爭不斷的失敗,使得其喪屍對於邊疆的統治力度。讓人認為明朝疆域沒有多大。

    加上,當時大明朝後期經歷了漫長的自然災害“小冰川時期”,寒冷、乾旱、饑荒、瘟疫等自然災害頻發,並且災害持續長達數十年之久,讓大明朝苦不堪言。再加上當時的人禍,朝堂上以東林黨為首的利益集團把持朝政,將優惠的賦稅政策傾斜與大地主、大富豪,卻將大量的賦稅強加到廣大百姓身上。使得本就食不果腹的廣大百姓,更加的雪上加霜。

    最後,引發官逼民反的慘劇,以闖王為首的反叛軍和邊患危機,壓垮了大明朝這個最後一個有漢民族建立的王朝。一個最為有血性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橫折的字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