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在今天的考古發掘大型墓葬時,經常會出土數目眾多的陶俑。這些陶俑有的仿製成人形,有的則是牲畜、家禽或其他各種器物。為什麼大型墓葬裡會埋有數量如此之多的陶俑呢?這得追溯到遠古時代的人殉制度。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自階級出現以來,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就成了人類社會的常態。尤其是在奴隸社會,奴隸等同於牲畜,奴隸主可任意對其買賣或宰殺。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殉制度便出現了。所謂的人殉,指的是奴隸主逝世時,要大量的奴隸陪葬的制度。

    就目前的考古發現,殷、周時期的墓葬就有大量的人殉現象。這些陪葬的奴隸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殺死再埋,一般一個大型墓葬中都要陪葬三四百各個奴隸。不可謂不殘忍!

    這樣殘忍的制度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逐步停止。進入封建社會,統治者或許認識到殺害大量的奴隸和牛馬殉葬太過浪費勞動力,便想出了用明器替代人殉的方法。

    明器是殉葬品的忌稱,而陶俑便是明器的重要內容。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各式各樣仿製人物、禽獸、生活用具的陶俑代替殘酷的人殉,並逐步形成制度。因此,在秦以後王侯墓葬中罕見人殉而出現了大量的陶俑。

  • 2 # 蜀北一

    在人類歷史上,用活人,或者活物殉葬的陋習,曾存在了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在奴隸制時期,不論是陪葬也好,祭祀也好,不殺幾個活人,似乎都是不可能的。這在商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很是普遍,少則殉葬數人,多則幾十人陪葬。這樣的惡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無辜人的性命。

    並且,不光是陪葬的下人,就連墓主人生前喜愛的人也逃不了陪葬的命運,就這樣,多少無辜的生命在陪葬的陋習下沒有了。於是,當後來社會不斷髮展,古人的意識也在改變,像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就是用陶傭來代替活人陪葬,當然了,在秦始皇陵周圍,還是有許多的陪葬墓,都是秦始皇的子女,後宮妃嬪,被秦二世殺了陪葬。

    到了漢朝,像漢文帝漢景帝這樣的明君,更是深知百姓疾苦,於是選擇用陶傭來作為陪葬,代替之前活人殉葬的陋習。漢朝之後,活人殉葬的情況就已經很少見了。

  • 3 # 大相無形

    如果出土大量陶俑,基本可以肯定這個墓十之八九出自漢代、且極可能是西漢。

    我們知道,秦國統一天下後,段時間內在全國上馬了很多超大型土木工程,客觀說,確實加重了人們負擔。天下經過幾百年戰亂奮爭,好不容易統一下來,老百姓都盼望著不再打仗了,可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為政舉措,不禁讓六國發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哀嘆。由最初的虎狼之國,變成“苦秦久矣”,足見這些工程帶來的負擔。

    六國遺老和復辟勢力反對秦國而起義兵造反時,正是看中和利用了這一點,“推翻暴秦”一時成了民心所向。而這個“暴”正是對“苦”字的升級,因為這其中還包含了秦國律法給六國帶來的嚴重不適應!

    作為推翻“暴秦”這個最大紅利的最終受益者劉邦、以及漢家王朝的後人,對於義軍如何推翻暴政的感受自然最為深刻,便時刻警醒、生怕自己走了嬴政的老路,這應是一個無需贅言的常識。另一方面,漢室接收的中原天下,早被幾百年戰亂嚴重透支,國家和社會負擔沉重,亟需休養生息。所以,“勤儉”在這一時期成了一種客觀和明智的選擇。

    所以,到漢文帝時便率先垂範提出“薄葬”,不能再像秦始皇那般窮極民力、奢華無度。也正因如此,作為帝王配享的那些與真人等高的秦代兵馬俑,到漢代便嚴重“縮水”,僅為秦兵馬俑的三分之一左右,既體現了帝王陪葬規格又最大程度縮減了對國庫和人民的負擔。

    儘管漢室的殯葬有迫於現實的因素,但一個能時刻體恤民情、提倡勤儉的政權,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讚揚和提倡的。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不買房,如何在城市有尊嚴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