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高適非常有名的絕句,妙在大氣豁達。
下面,王和尚就解析一下這首作品。
先說董大是誰,據古人的記述,董大,原名董庭蘭,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音樂家,善於彈琴,並且性格灑脫,不汲汲於名利,堪稱“高才脫略名與利”。董大年輕時候不喜歡讀書,到處飄蕩流浪,甚至乞食為生。直到五十歲,才開始用心讀書,學作詩人,他的詩多寫邊塞戰事與景象。由此可見,他的詩風與做事風格,與高適有幾分相似,故二人交情甚厚。
高適曾有詩贈送與他:
別董大二首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其中“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一句既有感慨,也有大丈夫灑脫之意。可見高適與董大可謂相知甚深,也一樣潦倒不得志。
而我們更熟知的是這一首: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應該寫於高適不得志之時,此時高適也在浪遊。查高適年譜可知:此詩做於唐玄宗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此時高適已經44歲了,這期間他一直到處漫遊,曾遊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東平等地。
兩個不得志的人相遇,很快又要分別,作者會作何感想呢?摯友分別,一般人寫,大多會寫惜別、傷感、甚至別後寂寞之意。但是高適卻不然,高適此人雖然此時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但是仍有一股沖天氣概,反而寫出曠達、開闊、豪情萬丈之作來。這是高適性格的原因,也是盛唐自信昂揚的象徵。
先看首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此聯主寫離別之景,渲染離別時的氛圍。黃雲堆積,將要下雪,白日無光,而著以“千里”卻顯得廣闊遼遠許多,而作者此時的心情也可知:摯友離別,當然心情沉重。與朋友依依不捨,相處雖然短暫,但是感情濃厚,故而從未雪一直等到“雪紛紛”,這既有時間的流逝,也有感情的變化。
北風呼嘯,大雁飛鳴。古人常用“雁”這一意象,來表達分別或者書信,比如“雁書”。而大雁又多是成群而飛,看到大雁群飛,而作者卻要與朋友分別,在滿天飛揚的雪中,這種情景怎不讓人傷感?!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目光是宏闊的,他筆下的景雖蕭索卻遼遠,雖寂寞卻浩蕩。這就是作者的筆力。與朋友在如此悽慘的情景分別,作者對朋友會不會有擔憂?對自己的前途會不會有迷茫?這其實都在暗示。
若是接下來寫傷感、迷茫和擔憂,這詩就俗了。所以二聯,作者手腕逆轉,翻蕭颯為豪壯,變傷感為自信,真讓人拍案叫絕。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句明白如話,卻雄壯自信,即安慰朋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也是暗示自己的自信與曠達!分別不必哭泣,前途也不會寂寞,以你的才學和能力,到哪不能結交到摯友呢?這就是自信,這就是豁達,也是“糙爺們”獨有的情懷!
需要注意,“莫愁”二字,帶有極大的安慰和告誡之意,而“誰人不”又彰顯極大的自信。以“知己”與“識君”來看,既然相識就可相知,既然相知一樣可以像你我你一樣成為知己,那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高適此詩,悲而豪壯,樸而硬朗,故而流傳千古,真是實至名歸!
還有,殷璠《河嶽英靈集》中評價高適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唐詩紀事》中說他的詩“氣質自高”,由此詩也可看出高適的風骨與氣度。
順便說一句,高適是唐代詩人中官職最高者,他以軍功獲封渤海縣侯,壽62歲而終,這與他的自信、風骨和氣魄是分不開的。
回答完畢,希望諸位喜歡。六不和尚。
這是高適非常有名的絕句,妙在大氣豁達。
下面,王和尚就解析一下這首作品。
先說董大是誰,據古人的記述,董大,原名董庭蘭,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音樂家,善於彈琴,並且性格灑脫,不汲汲於名利,堪稱“高才脫略名與利”。董大年輕時候不喜歡讀書,到處飄蕩流浪,甚至乞食為生。直到五十歲,才開始用心讀書,學作詩人,他的詩多寫邊塞戰事與景象。由此可見,他的詩風與做事風格,與高適有幾分相似,故二人交情甚厚。
高適曾有詩贈送與他:
別董大二首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其中“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一句既有感慨,也有大丈夫灑脫之意。可見高適與董大可謂相知甚深,也一樣潦倒不得志。
而我們更熟知的是這一首: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應該寫於高適不得志之時,此時高適也在浪遊。查高適年譜可知:此詩做於唐玄宗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此時高適已經44歲了,這期間他一直到處漫遊,曾遊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東平等地。
兩個不得志的人相遇,很快又要分別,作者會作何感想呢?摯友分別,一般人寫,大多會寫惜別、傷感、甚至別後寂寞之意。但是高適卻不然,高適此人雖然此時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但是仍有一股沖天氣概,反而寫出曠達、開闊、豪情萬丈之作來。這是高適性格的原因,也是盛唐自信昂揚的象徵。
先看首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此聯主寫離別之景,渲染離別時的氛圍。黃雲堆積,將要下雪,白日無光,而著以“千里”卻顯得廣闊遼遠許多,而作者此時的心情也可知:摯友離別,當然心情沉重。與朋友依依不捨,相處雖然短暫,但是感情濃厚,故而從未雪一直等到“雪紛紛”,這既有時間的流逝,也有感情的變化。
北風呼嘯,大雁飛鳴。古人常用“雁”這一意象,來表達分別或者書信,比如“雁書”。而大雁又多是成群而飛,看到大雁群飛,而作者卻要與朋友分別,在滿天飛揚的雪中,這種情景怎不讓人傷感?!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目光是宏闊的,他筆下的景雖蕭索卻遼遠,雖寂寞卻浩蕩。這就是作者的筆力。與朋友在如此悽慘的情景分別,作者對朋友會不會有擔憂?對自己的前途會不會有迷茫?這其實都在暗示。
若是接下來寫傷感、迷茫和擔憂,這詩就俗了。所以二聯,作者手腕逆轉,翻蕭颯為豪壯,變傷感為自信,真讓人拍案叫絕。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句明白如話,卻雄壯自信,即安慰朋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也是暗示自己的自信與曠達!分別不必哭泣,前途也不會寂寞,以你的才學和能力,到哪不能結交到摯友呢?這就是自信,這就是豁達,也是“糙爺們”獨有的情懷!
需要注意,“莫愁”二字,帶有極大的安慰和告誡之意,而“誰人不”又彰顯極大的自信。以“知己”與“識君”來看,既然相識就可相知,既然相知一樣可以像你我你一樣成為知己,那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高適此詩,悲而豪壯,樸而硬朗,故而流傳千古,真是實至名歸!
還有,殷璠《河嶽英靈集》中評價高適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唐詩紀事》中說他的詩“氣質自高”,由此詩也可看出高適的風骨與氣度。
順便說一句,高適是唐代詩人中官職最高者,他以軍功獲封渤海縣侯,壽62歲而終,這與他的自信、風骨和氣魄是分不開的。
回答完畢,希望諸位喜歡。六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