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1、“心之官則思”,強調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講:“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唐朝韓愈將此提煉為“行成於思毀於隨”。毛澤東喜歡“心之官則思”這句名言所表達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發揮。
2、“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重視事物的特殊性,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和而不同”反對抹煞差別的絕對同一,主張在重視特殊性的基礎上注意與普遍性的聯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則進一步強調從特殊性出發,是孟子對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發展。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強調正確處理“不為”與“有為”的關係
《孟子·離婁下》中講:“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裡勾畫出“不為”與“有為”的辯證關係,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為。孟子對“他為”與“自為”關係的認識,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較效益,也包含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認識。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生平: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的影響: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於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該是不屑一顧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1、“心之官則思”,強調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講:“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唐朝韓愈將此提煉為“行成於思毀於隨”。毛澤東喜歡“心之官則思”這句名言所表達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發揮。
2、“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重視事物的特殊性,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和而不同”反對抹煞差別的絕對同一,主張在重視特殊性的基礎上注意與普遍性的聯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則進一步強調從特殊性出發,是孟子對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發展。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強調正確處理“不為”與“有為”的關係
《孟子·離婁下》中講:“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裡勾畫出“不為”與“有為”的辯證關係,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為。孟子對“他為”與“自為”關係的認識,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較效益,也包含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認識。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生平: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的影響: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於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該是不屑一顧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