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葦說歷史

    刀叔觀點:《太上感應篇》是一部人生在世的必讀、必懂之書!

    中國自古就有“勿以小惡而為之,勿以小善而不為”的古訓。《太上感應篇》首先是一部道書,是一篇旨在勸世為善之書,因而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

    此書源出於《抱朴子》,但具體作者不詳,後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太上感應篇》中的文句,多取自東晉葛洪(284-343)《抱朴子》“對俗”及“微旨”兩篇,全文1277字,分總論、善行、惡行和結論4部份,共列舉22項善行,155項惡行。宋理宗(1225-1264在位)曾在篇首御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自此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廣為傳頌,至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

    《太上感應篇》是世間善書的典範,在中國古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與《文昌帝君陰騭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為“三聖經”。

    《太上感應篇》原名《感應篇》,篇幅不長,總計一千二百多字,主要是闡述“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幷借太上之名成書,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稱老子,著作有《道德經》,老子是中國的道教始祖,上天之至尊之聖。

    在《太上感應篇集註》中雲,“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意即所謂“感應”,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世上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以相應的獎懲。因此,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

    接著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

    《太上感應篇》它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強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則體現了儒家倫理。

    在儒家學說中,尤其強調五倫綱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應篇》中亦以“擾亂國政”,“違逆上命”、“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為惡行的準則。可以說,《太上感應篇》是建立在實際生活之中,並以儒家道德規範和道教的規戒,為世人提供的一部立身處世準則。

    在華人的意識裡,“人性本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恕筆者直言,在這滾滾紅塵之中,於利益慾望之前,很多人都是有善心而無善舉,原諒筆者的耿直吧!“為善能夠福澤全家,為惡則可禍及滿門”,為善為惡也只是在於一念之間。因此,善書《太上感應篇》確是一部人生在世的必讀、必懂之書。

  • 2 # 福海宇

    知行合一(心裡良知上認為對的東西,就一定要去做)

    滿街都是聖人(佛心自現)

    萬事萬物萬人都是內心的投射。

    慎獨(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意思想品德的修養)

    兩種價值觀:一種是用外物(貴重物品)體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是用自己去體現外物的價值。(推薦第二種)

    永遠不要生氣,也永遠不要氣別人。

    男人的成熟,應該是臉上不帶情緒,眼裡寫滿故事

    要建功立業,必須讓自己的胸懷度量像大海一樣。

    常修蓮花口。(留有口德)

    大格局 大德行 大度量 行菩薩道。(多做善事,利益他人,慈悲是天地間最強大的磁場)

    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做事合乎天道)

    對自己最熟悉、最親近的人依然保持耐心。(家人,父母)

    學會利用、調教潛意識,並讓潛意識成為你的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魏大臣古弼怎樣讓太武帝​拓跋燾​虛心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