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元好問
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懷?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好問的一生象中國古代多數知識分子那樣命運乖蹇。在封建社會,儒家經世致用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為秸的;但是同時,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汙穢又使正直的知識分子難以接受,因而道家遺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極大影響。這樣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造就了古代知識分子雙重的人格面具和雙重的生活方式,“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是古代知識分子複雜心態的典型所在。元好問的這首詞,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觀的寫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北邙山地處河南洛陽縣北面,厚葬著許多歷工王侯公卿。想當年這些王侯公卿也曾吒叱風雲,盛極一時,如今卻都默地長眠地下。一抔黃土掩盡了他的昔日的煊赫為塵土,煙消雲散,詩人面對此景,不由得悲從心底來,慨嘆這滾滾黃塵掩盡了無數英雄!他不由得回想起南唐後主李煜所寫的名句“人生長恨水長東”。人生短暫有涯,流水轉瞬即逝;同樣,流水逝而不斷,又反襯著人類對生命有限的綿綿長恨。黃土的意象和流水的意象是一組深刻的對舉。它的一靜一動,恰如人生在世時的不斷進取和身後的默默長眠。難道人的一生追求,最後所得到的只不過是化為沉寂的黃土,生命的歸宿只能如此嗎?
確實如此。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幽懷滿腹,但更可嘆的是在古人長眠的北邙山下,居然沒有人可以與他分享這幽嘆,他只能身對遊魂,目送歸鴻,眼看著季節的更替,生命的流逝,在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面前欲訴無語!
詩人終於領悟了人生。在下闋,他直抒胸臆,傾訴了他的領悟。“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年少氣盛時代,每每感到懷才不遇,總埋怨命運太不公平,沒有給自己創造機會去建功立業,創就蓋世功名。但是如今想來,即使創就了蓋世功名又怎樣呢?那些默默長眠於北邙山下的孤魂當年也曾有過輝煌的業績,到頭來還不是一樣歸於黃土一杯嗎?由此看來,當年對命運的埋怨是多麼淺薄!倒不如索性拋開一切,浩歌一曲,醇酒千鍾;在浩歌中求神情飛颺,在醇酒中忘卻一切世間煩擾。在浩歌醇酒中,俗世間那蠅營狗苟頓時顯得毫無價值,而生命之流洶湧澎湃,是那樣的充實,那樣地富有活力!
男兒在世,建功立業並非妄舉。但是如果為了建功立業卻捨棄了生命的真正目的,只著眼於身外的榮結富貴官爵利祿,無異於買櫝還珠,必然導致達則飛揚跋扈,窮則委瑣頹廢。故而,男兒行事,不能以窮通為標準審己度人。所謂“是非審這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才能夠真正把握短暫的生命,使有限的人生獲得永恆的意義。“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好問這首詞既用哀怨的筆觸揭示了人類無法擺脫死神的大悲劇,又能從這無法掙脫的束縛中求得超脫之道。詞風深沉博大,顯示了作者曠古罕見的追求和包容古今的胸襟。史稱遺山金亡後不仕,晚年鼎鑊餘生,身世零落,處於國破家亡之痛中,詞中難免少了一點豪雄之氣。但他身為遺臣,雖興會不能颺舉,人格卻仍未崩潰,能從比王朝更替更高得我的眼光審視人生,以求超脫放達。
元好問善用典故,該詞是一大代表。上闋幾乎句句用典。但他並非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已胸懷。尤其是用北邙山故實與自己相對襯,在歷史跨度中寫出人生短促的悲劇,更富於厚度。這樣的用典更顯示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
臨江仙·元好問
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懷?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好問的一生象中國古代多數知識分子那樣命運乖蹇。在封建社會,儒家經世致用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為秸的;但是同時,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汙穢又使正直的知識分子難以接受,因而道家遺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極大影響。這樣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造就了古代知識分子雙重的人格面具和雙重的生活方式,“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是古代知識分子複雜心態的典型所在。元好問的這首詞,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觀的寫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北邙山地處河南洛陽縣北面,厚葬著許多歷工王侯公卿。想當年這些王侯公卿也曾吒叱風雲,盛極一時,如今卻都默地長眠地下。一抔黃土掩盡了他的昔日的煊赫為塵土,煙消雲散,詩人面對此景,不由得悲從心底來,慨嘆這滾滾黃塵掩盡了無數英雄!他不由得回想起南唐後主李煜所寫的名句“人生長恨水長東”。人生短暫有涯,流水轉瞬即逝;同樣,流水逝而不斷,又反襯著人類對生命有限的綿綿長恨。黃土的意象和流水的意象是一組深刻的對舉。它的一靜一動,恰如人生在世時的不斷進取和身後的默默長眠。難道人的一生追求,最後所得到的只不過是化為沉寂的黃土,生命的歸宿只能如此嗎?
確實如此。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幽懷滿腹,但更可嘆的是在古人長眠的北邙山下,居然沒有人可以與他分享這幽嘆,他只能身對遊魂,目送歸鴻,眼看著季節的更替,生命的流逝,在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面前欲訴無語!
詩人終於領悟了人生。在下闋,他直抒胸臆,傾訴了他的領悟。“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年少氣盛時代,每每感到懷才不遇,總埋怨命運太不公平,沒有給自己創造機會去建功立業,創就蓋世功名。但是如今想來,即使創就了蓋世功名又怎樣呢?那些默默長眠於北邙山下的孤魂當年也曾有過輝煌的業績,到頭來還不是一樣歸於黃土一杯嗎?由此看來,當年對命運的埋怨是多麼淺薄!倒不如索性拋開一切,浩歌一曲,醇酒千鍾;在浩歌中求神情飛颺,在醇酒中忘卻一切世間煩擾。在浩歌醇酒中,俗世間那蠅營狗苟頓時顯得毫無價值,而生命之流洶湧澎湃,是那樣的充實,那樣地富有活力!
男兒在世,建功立業並非妄舉。但是如果為了建功立業卻捨棄了生命的真正目的,只著眼於身外的榮結富貴官爵利祿,無異於買櫝還珠,必然導致達則飛揚跋扈,窮則委瑣頹廢。故而,男兒行事,不能以窮通為標準審己度人。所謂“是非審這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才能夠真正把握短暫的生命,使有限的人生獲得永恆的意義。“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好問這首詞既用哀怨的筆觸揭示了人類無法擺脫死神的大悲劇,又能從這無法掙脫的束縛中求得超脫之道。詞風深沉博大,顯示了作者曠古罕見的追求和包容古今的胸襟。史稱遺山金亡後不仕,晚年鼎鑊餘生,身世零落,處於國破家亡之痛中,詞中難免少了一點豪雄之氣。但他身為遺臣,雖興會不能颺舉,人格卻仍未崩潰,能從比王朝更替更高得我的眼光審視人生,以求超脫放達。
元好問善用典故,該詞是一大代表。上闋幾乎句句用典。但他並非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已胸懷。尤其是用北邙山故實與自己相對襯,在歷史跨度中寫出人生短促的悲劇,更富於厚度。這樣的用典更顯示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