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此峰雅

    臣(拼音:chén)是漢語常用字 [1]  ,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豎立的眼睛。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豎立的位置,字形表示了俯首屈從的意思。本義指奴僕。因為臣與君的關係如同奴僕與主子一樣,所以由奴僕引申指官吏。臣在古代又是官員面對君的自稱。

    奴隸,奴僕。《周禮·天官·冢宰》:“八曰臣妾。”鄭玄注:“臣妾,男女貧賤之稱。”

    戰俘。《禮記·少儀》:“臣則左之。”

    《尚書·泰誓上》:“受有臣億萬,惟憶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左傳·襄公九年》:“君明臣忠,上讓下競。”

    《國語·晉語七》:“悼公使張老為卿,辭曰:‘臣不如魏絳。’”

    君王對父母、祖先、天地等的自稱。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古人表示謙卑的自稱,多見於秦漢以前。今亦偶用以自稱,有調侃意。《史記·高祖本紀》:“臣少好相人。”

    泛指物的配屬。班固《白虎通·日月》:“日為君,月為臣也。”

    所以,稱臣古已有之,清朝時期用的最頻繁,最直接而已。

  • 2 # 歷史值多少

      秦開創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以後的歷史中,政權間的“稱臣”主要在兩個方面出現:一是統一王朝瓦解後分裂割據時期弱小政權向強者稱臣;二是邊疆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稱臣。一般而言,在中原統一王朝相對強大時,大多是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向中原王朝稱臣;而當北方少數民族力量上升時,該民族政權與漢族王朝之間有時互以兄弟之國相稱,有時甚至漢族王朝成了稱臣的一方。如秦漢時期,匈奴先是與中原為敵,後又與西漢和親,約為兄弟。公元前53年,匈奴發生內亂,呼韓邪單于率部眾南走漢邊,稱藩臣於漢,漢朝廷宣佈對其“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上”,對其內部事物不加干涉。此時匈奴雖然稱臣,顯然仍具有獨立性。公元46年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數萬人稱臣歸附於漢,漢在南匈奴單于所在地設定“使匈奴中郎將”以監護之,漢透過這個官職機構徵調匈奴兵役,干預匈奴內政。

          這時的南匈奴稱臣就具有被漢王朝統治的性質。又如唐太宗平定東突厥後,回紇、薛延陀等北疆各族尊唐太宗為天可汗以示臣服,唐朝廷則確立了對各族的冊封制度,並在大漠南北各族集居地設定了特殊行政區劃“羈縻府州”,其各級長官都督、刺史由各族首領擔任,由唐廷頒發印信,行政上須受唐邊地都督府和都護府節制。此時的各族稱臣,當是唐朝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象徵。到遼宋西夏金時期,北方民族先後建立了多個強大的政權,漢族王朝在軍事上又毫無優勢,類似秦漢、隋唐時那種有完全被統治意義的稱臣就不多見了。如西北的党項羌政權原受唐朝統治,五代時與中原的梁、唐、晉、漢、周雖保持臣屬關係,政治上實際是獨立的。宋朝建立初,党項羌政權仍向宋稱臣並接受宋的官爵,但一直不願真正受到宋朝統治。1038年,党項首領李元吳稱帝建立西夏,多次擊敗宋朝後,為能每年從宋獲取實際經濟利益,與宋朝簽訂和約,規定宋每年“賜”給西夏大量的絹、銀、茶、元吳則取消最令宋朝廷惱火的帝號,以“夏國主”的身份向宋稱臣。這個“稱臣”不過是滿足了一下宋朝的虛榮心,實際上李元吳“帝其國內自若也”。很明顯,這種“稱臣”完全是名義。

      南宋與金的“稱臣”亦是如此。1129年,金在滅亡北宋後又發動對南宋的大規模進攻,由於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金軍始終無法在江南立足;而南宋統治集團只圖偏安東南,也不想反擊恢復中原。在宋高宗、秦檜的操縱下,南宋接受金人條件,於1141年(宋紹興十一年)同金簽訂了“紹興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拜倫的詩歌代表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