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貴州,人們往往想起的是黔東南,而不知有黔西南,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的黔西南,全稱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深藏在大山深谷之中的黔西南,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鎖鑰"之稱。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藏在黔西南的那些非物質文化吧~繡花節
每年的正月初八,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民族組的文化廣場上,鼓笙齊鳴,苗族男女穿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祈福歡慶一年一度的苗族"繡花節"。
"繡花節"是當地苗族同胞創新的一個節慶,十里八鄉的數千各族群眾都會趕來參與,共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源於布依族群眾中流傳的一個悽美傳說,是布依族群眾紀念布依族青年查郎、白妹為了忠貞的愛情,不畏強暴雙雙殉情的日子。
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相鄰縣(市)的各族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身著節日盛裝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匯聚到這裡載歌載舞,表達他們對忠貞不渝愛情的追求和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
查白歌節主要的活動內容有:歌節賽歌、認親訪友、吃湯鍋、趕表和祭山等,一般連續3天,第一天是高潮。查白歌節被稱為中國布依族的"情人節",並在2006年被國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六月六
"六月六"又稱"敬秧苗"、"敬青苗"、"敬穀神"。相傳穀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變而來。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會,舉行對歌比賽,同時還舉行其他一些樣式的民俗活動,也是人們交朋結友,青年男女浪哨的機會。
毛杉樹歌節
三月三,山歌飛滿天。“三月三”是布依族最濃重的傳統節日。特別是在黔西南州安龍縣德臥、龍廣鎮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四十八寨布依村寨都要放下農活,殺豬宰雞,進行神聖莊重的祭山掃寨活動。
他們穿上節日盛裝,相約來到德臥鎮一個叫毛杉樹的地方,與成千上萬來自南北盤江一帶的各族青年男女及廣西隆林的壯族同胞,舉行規模宏大的對山歌、舞龍獅和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活動,連續三天。活動一般包括山歌對唱、"浪哨"找情侶、祭奠神寨等,未婚青年男女則透過對歌、浪哨等形成結識異性朋友,尋找意中人。在南盤江流域一帶有著深遠的影響,2005年被收錄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阿妹戚託
"阿妹戚託"系彝族一支群體的原生態舞蹈名稱,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源於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阿妹戚託源於生活的一種舞蹈,十二個基本動作,大多源於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比如栽秧、薅秧、放鴨子、餵狗飯等,而舞蹈的中心意思是姐妹們向即將出嫁當新娘的姑娘表達深深的祝福之情,並用12種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訴新娘,到了婆家後要勤勞節儉,敬老愛幼,家道才能興旺,日子也才能紅紅火火。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安順關嶺、鎮寧至黔西南貞豐一帶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
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絃、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
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各大平臺搜尋可關注)
提到貴州,人們往往想起的是黔東南,而不知有黔西南,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的黔西南,全稱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深藏在大山深谷之中的黔西南,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鎖鑰"之稱。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藏在黔西南的那些非物質文化吧~繡花節
每年的正月初八,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民族組的文化廣場上,鼓笙齊鳴,苗族男女穿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祈福歡慶一年一度的苗族"繡花節"。
"繡花節"是當地苗族同胞創新的一個節慶,十里八鄉的數千各族群眾都會趕來參與,共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源於布依族群眾中流傳的一個悽美傳說,是布依族群眾紀念布依族青年查郎、白妹為了忠貞的愛情,不畏強暴雙雙殉情的日子。
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相鄰縣(市)的各族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身著節日盛裝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匯聚到這裡載歌載舞,表達他們對忠貞不渝愛情的追求和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
查白歌節主要的活動內容有:歌節賽歌、認親訪友、吃湯鍋、趕表和祭山等,一般連續3天,第一天是高潮。查白歌節被稱為中國布依族的"情人節",並在2006年被國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六月六
"六月六"又稱"敬秧苗"、"敬青苗"、"敬穀神"。相傳穀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變而來。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會,舉行對歌比賽,同時還舉行其他一些樣式的民俗活動,也是人們交朋結友,青年男女浪哨的機會。
毛杉樹歌節
三月三,山歌飛滿天。“三月三”是布依族最濃重的傳統節日。特別是在黔西南州安龍縣德臥、龍廣鎮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四十八寨布依村寨都要放下農活,殺豬宰雞,進行神聖莊重的祭山掃寨活動。
他們穿上節日盛裝,相約來到德臥鎮一個叫毛杉樹的地方,與成千上萬來自南北盤江一帶的各族青年男女及廣西隆林的壯族同胞,舉行規模宏大的對山歌、舞龍獅和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活動,連續三天。活動一般包括山歌對唱、"浪哨"找情侶、祭奠神寨等,未婚青年男女則透過對歌、浪哨等形成結識異性朋友,尋找意中人。在南盤江流域一帶有著深遠的影響,2005年被收錄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阿妹戚託
"阿妹戚託"系彝族一支群體的原生態舞蹈名稱,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源於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阿妹戚託源於生活的一種舞蹈,十二個基本動作,大多源於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比如栽秧、薅秧、放鴨子、餵狗飯等,而舞蹈的中心意思是姐妹們向即將出嫁當新娘的姑娘表達深深的祝福之情,並用12種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訴新娘,到了婆家後要勤勞節儉,敬老愛幼,家道才能興旺,日子也才能紅紅火火。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安順關嶺、鎮寧至黔西南貞豐一帶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
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絃、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
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各大平臺搜尋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