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外hoWide

    強大的發行能力是好萊塢的核心競爭力。“六大”巨頭從來都是自己製片自己發行。僅“六大”名下的電影發行公司就佔據了北美市場90%以上的票房收益。正是因為這強大的發行能力,讓美式的文化藉助電影以及其他資訊娛樂產品覆蓋全球各地的市場。

    先梳理下好萊塢發行演進史:

    愛迪生時代,創立分割槽發行。該機制根據影院的大小、所在位置、票價分類分層,以此建立一個能夠保證在同一地區不會由多家影院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的發行機制——即獨家放映。同一時期,路演發行(與國內早些年流行的拎包發行頗為相似)也開始出現:該發行方式由製片人直接與影院談判、交易,通常的發行影院多為那些大容量的豪華影院,這種方法雖然能夠為製片人獲得更多的收益,但只能在特定的區域市場進行。

    霍金森時代,創制分賬發行和預售融資。威廉·沃茲沃思·霍金森創立了負責電影發行的派拉蒙影業,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發行系統,取代了原有的分割槽制。霍金森為製片方提供預售融資,發行商會向獨立製片人提供發行預付款(額度相當於製片成本)。發行商因此獲得該片的獨家權利,以發行網路來操作發行和營銷,還包括向製片人提供膠片印製費用及廣告費用。霍金森會收取35%的票房作為發行佣金,然後把其餘的利潤返給製片人,即分賬發行。

    五大寡頭崛起,建立區域排他發行。分賬發行孕育了五大電影公司,他們建立了“區域排他放映體系”,逐漸壟斷了電影市場。這一模式將全美電影市場分為30個區域市場,在各個區域市場內再進行分層,形成了類似一二三線城市的三個分割槽,影院被劃分:首輪影院、次輪影院、末輪影院,垂直一體化的壟斷利潤。由於這個體系對獨立影院的排擠,後來發生了派拉蒙訴訟案。

    電視時代,“快與慢”雙層發行模式。為了應對電視對電影業的衝擊,大片策略成為了大製片廠的致勝利器,發行模式也簡化為雙層式的“快與慢”模式。所謂快,即是首映之時即以大規模上畫的發行策略,類似於營銷學上說的快速攫取利潤的策略,適用好萊塢的年度大片。所謂慢,即是逐漸滲透、漸次擴大上畫規模的發行策略,適用特定型別影片或是低預算影片。

    好萊塢多層次發行體系:

    發行模式的演進,也使得好萊塢形成了清晰的發行層次系統。這樣的系統不僅僅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經歷考驗而演進,去蕪存菁;同時,歷史的積澱還使得好萊塢開發出超越影院的多層次橫向發行系統。

    院線當然是好萊塢第一發行渠道,其發行方分享的票房收入(在扣除院線運營費用後)有時可以達到90%。

    家庭影院,包括DVD和現在的流媒體,分成大概是12%—14%,但這塊的收益經常會超過票房收益。

    付費頻道,如HBO,Showtime, Cinemax等電影頻道,會根據票房收入,按百分比收一個特許費,比如票房的50%。

    普通電影片道,與前一個類似,但普通電影片道會有廣告。

    另外,在飛機、酒店、醫院、學校、大學、監獄、圖書館等這些渠道一般是收取固定費用,或按觀看次數收費。

    除此之外,衍生品的授權開發還能夠讓發行方再大賺一筆(目前在好萊塢的收入中,這部分的比重一直在增加)。

    海外市場,特別是中國。

    詳細分析可見:https://mp.weixin.qq.com/s/AHMjcHVD9HgK1qc9ybJx9A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藍卡"艾麗絲"有什麼用?為什麼能賣出一千萬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