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心讀天下

    中秋節送禮準備花多少錢?

    這個問題得分不同情況來看。

    第一看是誰將禮送出?有錢人送禮和平民老百姓送禮出手肯定不一樣。

    第二,還看這禮是送給誰?送給父母親戚長輩,還是送給領導或關係單位,還是送給老師等人。那樣送法自然也不一樣。

    中秋送禮本是一個傳統禮節,送給家中父母長輩,是為行孝義之道,表示敬重與關懷。但是其他的送禮則是後人衍生出來的,更多是不正之風。關於這類送禮,國家雖然有明令禁止,但始終也只能是禁而不止。這基本上也成了一種現代的民風,是邪風。其實有很多人並不願意送這種禮,畢竟送禮是要花錢的,而錢又並不是那麼好掙的,但奈何大氣侯如此,也值得跟風附和罷了。

  • 2 # 丁香88577228

    “真誠的愛心”和“真誠的孝心”,不要錢!!!

    不信,去問問沒有父母親陪伴的未成年“留守兒童”:他們更需要父母親的陪伴還是更需要父母親寄回來的錢?!去問問被兒女們“丟”在養老院的老人們:他們更需要親人的守護還是更需要兒女們的禮物?!...

  • 3 # 子蘭爵

    中秋節到了,要送禮了。給父母,給親人,給業務往來的單位或朋友。也許,有些人會嗤之以鼻,會覺得很俗,會認為滿滿的金錢銅臭燻了美好的節日,汙了親情、友情、愛情。

    假如我不諳世事,也許,我也會認為中秋就是賞月吃餅,哪有那麼多的禮。

    但是,現在已知世故的我深深懂得,不管是節日,還是平時,禮永遠都不可以少。

    其實想想,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從來都是講究禮的。所謂“禮多人不怪”。也許,聖人創造這些句子時,也沒有那麼多含義,僅僅是要求人們知禮守節。但是,後來被引申、被演繹、被檢驗。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送禮成風的局面。

    記得數年前曾經聽一位朋友講過一個故事,大意就是:人都是勢利的,即使父母也不例外。

    故事中作者介紹了自己因為窮,因為不拘小節,總是疏於禮節,但是自己的弟弟這方面卻一直都做得很好,常常會給父母帶去禮品,母親總是非常高興。

    有一次,作者看望母親時,也給母親帶來了很多禮品。平時他離開母親家,母親總是隻是送到門口就回去了,但是那一次,母親把他送到很遠。作者心裡感嘆:原來母親也是勢利的。

    作者寫這一段話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貶低自己的母親,而是傳遞一個資訊,即使親人之間,該有的禮節也是不可少的。

    其實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呢!

    所以,中秋節馬上到了,該送的禮一個都不能少。至於準備多少錢,那要看你送什麼樣的禮品了,這個是無法統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作文關於冬天植物動物和人們發生的一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