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我老公總是貶損我有感而發的詩詞?
14
回覆列表
  • 1 # 北方漁火文化

    好詩有幾美:

    1

    視覺美

    2

    聽覺美

    3

    意境美

    4

    張力美

    5

    回味美

  • 2 # 寶雞一哥

    我不是形式論者,不過對於判斷現代詩好壞這個問題,我和新批評倒是站在同一立場。

    新批評很多觀點現在看起來問題很大,不過他們對於詩歌的批評實踐還是很到位的,這裡簡單提一下新批評的幾個判斷標準:

    遠距原則:詩歌應該重視比喻的使用(尤其是隱喻),並且比喻兩端的喻旨和喻體之間應該是遠距、異質的,以期達到一種“奇蹟性”;

    以保羅·艾呂雅的《地球藍得像一顆橙子》為例,詩歌標題就是一個符合遠距原則的比喻,其中作為喻旨和喻體的地球和橘子顏色完全不同,按理根本不能相像,但在讀者思想的參與和形式的力量下卻不得不相似,這就是瑞恰慈所說的“奇蹟性”。

    張力原則:語言的外延意義(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聯想意義)同時對詩歌起到作用,實現思想與感覺的結合,以有窮之言表達豐富的意蘊;

    退特在《論詩的張力》一文中舉了約翰·鄧恩的《臨別莫傷悲》一詩為例,在“因此,我倆合一個靈魂,/雖然離開,卻還沒有/造成裂痕,而是像黃金/展成金箔,薄如空氣”這一節中,詩人將愛情比作黃金,而離別不會造成裂痕,而只會讓愛情像黃金一樣展成金箔,反而更加充分。在這個比喻裡,詩人就很好的兼顧了概念意義和聯想意義(黃金給人堅韌、高貴的感覺)的配合,表達了豐富的意蘊。

    反諷原則:詩歌應該將異質、甚至矛盾衝突的事物統一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中;

    拿瘂弦《鹽》這首詩舉例,開篇第一段“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託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二嬤嬤是一個連鹽都得不到的農婦,託斯妥也夫斯基是遠在俄國的現實主義作家,兩者本來就毫無關聯,詩人卻刻意將這兩者並置在一起,實際上就是將託斯妥也夫斯基作品這樣一個關注苦難的作家與本身就是苦難的出來的二嬤嬤形成對比,構成一種矛盾中的反諷。

    復義原則:詩歌應該是含混多義的,且這些意義之間並非是“或此或彼”的排斥狀態,而是“亦此亦彼”的疊加、複合狀態。

    卞之琳的《斷章》中的名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其中的“你”和“看風景的人”既可以被理解為具體的存在,也可以被看作是廣泛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兩種解讀實際上就是構成了一種含混和復義。

    總而言之,好的詩歌應該是含混復義、複雜矛盾卻又和諧統一的。新批評認為這是語言形式給予詩歌的品質,與讀者的閱讀無關,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詩歌之所以好,卻正是因為它能喚起讀者的參與、需要讀者在閱讀時調動自己的思維來填補詩歌中的空白,因此才使人感到回味無窮

  • 3 # 文字坊

    一首好詩,首先必須把文字玩到極致!(煉字);給常見的事物賦予神奇!(煉意)。好的古詩追求意境美,好的現代詩追求哲理美。

  • 4 # 四為堂主人

    好詩應該是有很多分類,比方說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詠物詩,又可以簡單分為易懂的詩和不易看懂的詩等等。

    總之易懂的不能太直白,不易看懂的不能太過含蓄。

    總之以讓人能夠在理解的同時感受到美感,受到感動,觸擊靈魂,得到教益,把人帶入一種意境,或喜或悲,或思或念或明或疑,或餘音嫋嫋或回味無窮,或空靈遐想或沉重凝思,或蕩氣迴腸或震撼縈心,或令人明理澄懷或使人明心見性,……

    總之一句話,一首好詩必須是首先感動了作者自己,再配以動人的筆觸,假以詩意的韻律而表達出來的情意精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南舊事,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