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16117592426

    首先,這14億美元的貸款,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既是雪中送炭,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按照當時新中國的體量,這點錢其實根本不夠用,但是中國卻沒有索要更多的貸款。雖然蘇聯向其他亞洲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等,提供的貸款數目也想相當大,有些甚至超過貸款給中國的數目,但是新中國當時還是比較“硬氣”的。

    其實倒也不是蘇聯不願意多給,我黨領導人之所以不願意多借,還是覺得靠別人貸款終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想要脫貧致富還是得靠華人自己,正如我黨毛主席自己說的那樣,近數年內“多借不如少借”。

    其次,這14億美元的貸款,真正用在經濟建設上的貸款數目是極少的,只有不到1/5,其他都是軍事用途,當然最主要就是為了滿足抗美援朝的需要。

    比如1951年初的9.86億盧布(約合2.46億美元),和1952年的10.36億盧布(約合2.59億美元),主要用於購買北韓戰爭上所需的軍事物資。

    真正用於經濟建設的貸款數目,只有十二三億盧布的樣子,如果要認真算起來,還比不上印度跟蘇聯借的1/10.

    再次,蘇聯向中國提供貸款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附加條件,“趁機”向中國“索要”了許多蘇聯急缺的戰略資源。

    一方面,在1950年提供給中國的貸款協議裡,明確提出了“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供貨時間前後長達14年,還詳細提出了每一年的供貨量不能低於多少噸。

    這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雖然中國在這幾種有色金屬資源上確實儲量不少,但是相對應的開採和生產能力都是非常落後的,滿足自身所需已經是十分困難,還要額外滿足蘇聯的需求量,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不過,當時為了維持與蘇聯的友好關係,中國都儘量給予了滿足,只是在每一年的供貨量上提出希望酌情減少。

    再說另一方面,蘇聯當時生產汽車是需要用到橡膠的,但是蘇聯因為地理環境限制,是根本無法生產橡膠的,所以基本都需要靠進口,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與美國正處於冷戰狀態,因此想要從國外進口橡膠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蘇聯想到了從中國這裡找“路子”。

    一開始提的要求是,希望以中國的名義,向國外進口橡膠,然後再轉交給蘇聯,對此中國也是儘量滿足這一需求。比如1950年11月的時候,斯大林提出希望中國能幫助蘇聯從國外代購5000噸橡膠,中國不僅同意了這個要求,還額外提出可以將數目增加到8000噸。

    只不過,後來隨著志願軍入朝作戰,美英對中國採取了嚴厲的經濟封鎖,中國想要進口橡膠也變得非常艱難,但是後來中國還是在1951年上半年,透過天津和廣州的兩家英國公司,順利進口了大約4800噸橡膠,並全數轉交給了蘇聯。

    種植橡膠,需要建立生產線是毫無置疑的,但是這個公司不能是中蘇合辦,蘇聯人不能介入,毛主席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由蘇聯提供貸款,由華人自己運營生產線,但作為回報,中國答應等橡膠成熟上市之後,每年將以低於世界橡膠市場的優惠價格,向蘇聯提供所需的大量橡膠。

    應該說,當時的新中國在當時十分強大的蘇聯面前,作出一定的犧牲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不過,後來隨著抗美援朝的結束,中國停止了蘇聯方面的貸款,等到十年之後,也就是1964年,中國還清了欠蘇聯的所有貸款及利息,比預先設想的時間還提早了一年,總共是償還了蘇聯大約62億盧布(約合15.5億美元),其中包括5億盧布的利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賽後專訪,S9壓力和期待沒有去年高,卡薩和小虎像親兄弟,小組賽會出線,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