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肥嘟嘟的小不理
-
2 # 品物不窮
因為“德性就是知識”這條原則以及對城邦法律的捍衛。
在被判處死刑後,他本可以有生的出路:
一、交一筆贖金。
二、讓妻子和孩子去法庭上求情來感化陪審團。
三、在《克里同篇》中提到其朋友給他安排好了出逃的路,說服他出逃。
但他都不願意,認為這些行為都是不正義的,他既然知道了什麼是正義就不應該做不正義之事。
他寧可受不正義的懲罰也不願意做不正義之事,因為雅典人對他的處罰是出於無知,無人有意做惡。蘇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識”的主要目的在於強調知行合一,真善一體。
他身體力行的踐行了“德性就是知識”這條原則。
另外題主可以看看柏拉圖的《克里同篇criton》,這篇對話詳細記錄了蘇格拉底死前與克里同對義務的討論,其中提到:現在死去,是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死,但並非法律不公正,而是人不公正。如果越獄潛逃,無恥的以不義報不義,以惡報惡,撕毀與法律的協議,損害自己、朋友、祖國和法律!那麼城邦的法律不會不生氣,而且陰間的法律也絕不會不生氣。
可以看出他對城邦法律的尊重與捍衛!!
這是因為,蘇格拉底本身是一位哲學家,但更因為,他是一個有原則並堅持了原則的人。
蘇格拉底對當時民主制的弊端一目瞭然,正如近代哲人兼政治家密爾所言,除了少數人的暴政,還有多數人的暴政。
蘇格拉底在阿吉牛西戰役的審判中意識到,古希臘人缺乏理性,因為他們判死了拯救雅典於敵手的九位海軍將領!蘇格拉底反對僭主,但也反對民眾們缺乏理性的憤怒。而古希臘人之所以要殺掉他們的英雄,主要是因為將領們回收士兵的屍體不及時,甚至沒有怎麼回收,這讓堅信人死為大的古希臘民眾無法容忍,他們的孩子若是無法入土為安,那麼死亡後只能活在無盡痛苦中,甚至殃及家族。
這與我們中國古代比起來,習俗上比較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本蘇格拉底可以被赦免,可透過罰金等手段代替死刑,但他不願如此屈服於多數人的強權。他視死如歸,相信神的正義不會被踐踏,也相信自己堅持的是正義的原則。因此,他不可能透過戰爭手段去抗爭,他的死亡,始於原則。這原則,猶如我們古代的先賢,一併被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