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焱垚焱垚焱垚766

    貪心不足蛇吞象!

    我當五十多年農民了,每天干苦力十幾個小時,住的破草房漏風漏雨,一年到頭吃不到幾回肉,但我知足了,畢竟還活著,每天能看到雲綣雲舒的朝霞落日,還能騎著腳踏車看蒼茫的曠野……

  • 2 # 一岸行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處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這是范仲淹的政治追求。從一個寄居寺院的孤兒,考取功名後,雖為一縣之長,卻大膽上書陳述對敵西夏之策。被採納後又從江南調到西北陝西甘肅一代直面強敵。西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說他胸中有十萬甲兵。

    後來因功進京入相。但是他的很多正確政治軍事主張卻屢屢被棄用。所以又主動要求再次調到西北前線。雖然皇帝數次挽留,但是范仲淹還是到了最需要他的西北前線。雖然政治主張不被採納,但是卻沒有影響他的報國情懷,他也沒有因此而頹廢或者是後退,更沒有怨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他心情的真實寫照。

    所以說,那些認為范仲淹心有怨恨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3 # 歷史春秋之現代

    一個銳意進取的失落者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是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憂君憂民的吶喊,范仲淹一生政績卓著官至副宰相,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然而就是這樣他也覺得不得志,那是怎麼回事呢?

    宋仁宗主政前期,外部邊境戰事頻繁,西面有與西夏之爭北方有與北遼之戰,人民負擔沉重;同時,內部官僚貪汙嚴重腐敗日盛,社會危機不斷加深。而只從進士登科起范仲淹就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出名。但是,即使是面對性格溫和的宋仁宗,他也是三起三落。在他第一次被貶時范仲淹向朝廷提交《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雖然是字字赤膽忠言,然而畢竟人微言輕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也給當政者留下深刻印象。

    後續,范仲淹即使被貶仍然不改初心,透過上疏表達自己對時政的看法及建議,有這樣兩件事:1)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 ;2)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 ,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採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並把范仲淹調回京城任右司諫。

    可以這樣形容範仲淹,所到之處皆為民辦實事,所在廟堂皆為社稷謀福祉,無論是在荒涼的西北邊陲,還是在繁華的江南,他都透過身體力行做出了一番政績!在西北范仲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在江南修建了著名的范公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使得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宋仁宗也是一位想要幹一番事業的皇帝,面對國家的財政匱乏,這位以書法飛白體出名的君主也想改變,親歷3年,面對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宋仁宗親自詔令督促富弼和范仲淹對國家大政方針提出意見。經過再三考慮,范仲淹提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等十件事。 仁宗採納,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反對聲浪太強而沒有予以採納。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親歷新政”。由於新政對既得利益階層的衝擊太大,也由於宋仁宗態度的不堅定,在一片反對聲中僅僅實施了一年多的新政就被迫停下來了,兩位主要的推行者范仲淹、富弼被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年跟你幼時還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