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32147702961

       應該還有己合,四合

       “四合”是閻崇年的人生哲學觀。閻崇年認為,“止於至善”是《大學》指明的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達到“至善”的大境界。具體說來,“止於至善”,就是要科學地調理天、地、人、己的四維關係,達到“四合”,也就是要達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達到四合是個過程,不斷趨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合就是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點。天,有多種解釋:天命、天道、天理、天時等。這裡說的天,主要是指天時。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對的是天時。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就是說要探究天與人的關係。“天時”有大天時、小天時。魏源在《聖武記》中說:“小天時決利鈍,大天時決興亡。”就是說,成小事業者要有小天時,成大事業者必有大天時。天時不停地在變。《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是天體在不停地執行,人要不斷地努力。既然人與天經常不合,那麼怎樣使它“合”呢?重要的是:察知天時,順應天時,不失天時。一是察知天時。人們常說:“知時務者為俊傑。”俊傑的一個特點是要“知時務”,就是要知天時、識事務。古代傑出人物的察天時,主要感悟天時、順應天時。二是順應天時。《老子》說:“動善時。”《孟子·離婁上》也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說行動要順應天時。三是不失天時。《晉書·宣帝紀》說:“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也。”人與天的關係是:既不違時,也不失時。

       地合主要指環境與自身的平衡關係。“地合”的含義比“地利”更寬泛,它的含義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節地利。就是說人同地,既矛盾又諧和,矛盾中求諧和,諧和中求發展,力求自身與環境的平衡。

       人合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矛盾、衝突。做事、做人,為官、為政,“人合”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做大事業者,必有大“人合”。可以說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寬的胸懷,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業。所謂“人合”,碰到的難題是:如何對待小人和敵人。遇到友人和貴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敵人,要感謝。

       己合主要是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倫理平衡。其一,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狀態,所以會生病。人們往往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內因。要維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體健康。嚴格地說,有多健康的身體,就能做多大的事業。要善於調整身體內在因素,儘可能保持一個平衡、健康的身體。其二,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狀態,所以有苦悶、煩惱、焦慮和煩躁。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態,要有黃金心態。所謂黃金心態,就是碰到困難要Sunny、喜悅,遇到委屈要坦蕩、豁達,遭遇坎坷要淡泊、寧靜,面臨勝利要謙虛、謹慎。具體來說,應注意事大氣靜、順謙逆奮。其三,倫理平衡。倫理平衡,重在修身。《大學》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義是克己從善,其指就是“止於至善”,也就是達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標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像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追求的修身意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力求達到張橫渠所言的最高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壓差表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