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一鳴

    大家好,對於你的問題,我是這樣認為: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佈局,選育抗逆品種,治理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合理開發和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節水力度,建設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

  • 2 # 南海觀風

    自古以來,農事都是靠天吃飯。即使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益,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現代農業對自然氣候的單一依賴,但突發性的自然災害仍然是農業收益的最大殺手。比如,前兩天貴州修文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災害導致全縣果園及農作物受損15萬畝,其中獼猴桃受損8.799萬畝,絕收2.5403萬畝,經濟損失逾4億元。農戶的眼淚刷爆了朋友圈。

    所以,農業人在任何時候面臨的第一風險仍然是天災。只有老天爺開恩,風調雨順才有飯吃。現代社會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強,氣候變化異常情況越來越頻繁。面對這種風險,農業人怎麼才能做到趨利避害、儘可能減少損失,保留一份東山再起的元氣呢?

    首先,一是要充分本地氣象和季節性多發災害的歷史資料,做到心中有數、患來有備。

    比如,剛剛發生雹災的貴州,小編透過搜尋歷史新聞就發現,貴州修文、貴陽等地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種突發性冰雹災害。貴州位於西南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結合部,受印度洋北上暖溼氣流與北方秦嶺南下冷空氣互動影響,在冬春等季節交替時期,受地形和氣流影響經常會出現異常的極端對流天氣。近幾年貴州還多次透過發射炮彈進行人工防雹作業,以降低可能發生的冰雹災害,2015年的4月底在修文也發生了一次冰雹災害。

    這說明自然災害雖然是不會自己通知你它到來的準確時間,但畢竟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作為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戶就要儘可能瞭解這些基本特點。在生產安排、設施防護、品種選擇等方面做出提前的規劃,有針對萬一出現極端災害,自救和彌補的方案,從而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三是未雨酬繆,利用政府的惠農扶農政策,作為本地重點支援產業給自己上農業災害險。

    除了農業保險外,多爭取扶農資金在設施上增加投入,特別是一些抵禦自然災害的設施。可能這些準備措施一年兩年沒用上,但對認真持續經營的農業人來說,一旦發生災害,可能就能讓一個農戶、一個基地絕處逢生。

    我們在海南的有機生產基地,過去以生產有機蔬菜為主,但以海南的氣候特點,適宜生產蔬菜的季節只有五六個月時間。即使在島內,北部的海口、南部的三亞和西部的東方、昌江氣候特點,都不盡相同,每個地方適宜不同蔬菜品種的時間前後其實都有一定差異,所以在排產上就要根據不同基地和不同品種的特點,合理安排每個基地的生產規模和生產週期。面對蔬菜生產週期短、收益不穩定的現實,在生產蔬菜的同時也開始發展有機熱帶水果的種植,長短結合,可以有效降低季節性集中用工的人工支出,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豐富了經營品類,分攤了風險。

    像今年3月以後,海南各地出現持續高溫乾旱天氣,就影響到了今年蔬菜的生產,南部和西部的基地由於持續溫只能提前停止生產。而往年也有冬季降溫早或受大陸寒潮影響持續大霧、低溫多雨等不同型別的反常情況,所以就單個基地而言,每年真正適宜的生產週期其實也就三四個月。

    對海南的果農來說,每年夏秋的颱風災害是一大考驗。針對這種情況,海南在前些年就有專門針對農業災害的保險,幫助農民在受災以後儘可能減少損失、恢復元氣。

    總之,做農業就是在和自然、老天鬥爭。在災害面前,眼淚沒有意義,有頭腦的新農人應該用智慧去駕馭大自然,掌握自己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怎麼理解閨蜜一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