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可是如今最終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出自《項羽之死》,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本篇記敘的是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這最後一幕,由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場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陰陵失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賜頭故人等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和細節。全文(節選)如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譯文如下:項王於是又帶著騎兵向東跑,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擋我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戰敗,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終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必死無疑,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擴充套件資料:當項羽“自度不得脫”之後,連連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與後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互相呼應,三復斯言;明知必死,意猶未平。錢鍾書說:“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錐編》)“不服氣”,正顯示了他的平生意氣,說明了他自負、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責。快戰之前,司馬遷設計了陰陵迷道這個極富表現力的細節。田父把他指向絕路,看似偶然,其實必然。這是他過去“所過無不殘滅”,喪失人心的結果。“田父紿之曰:‘向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人家騙他,指向左邊,他便不假思索地馳向左邊,表現了他從來不慣騙人,也從來不相信別人敢騙他的直率、粗獷的性格。這裡兩“左”字獨字成句,節奏短促,紙上猶聞其聲,顯示出當時形勢嚴峻緊張,彷彿那五千騎追兵已從征塵滾滾中風馳雨驟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盡蓄筆端。
意思是可是如今最終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出自《項羽之死》,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本篇記敘的是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這最後一幕,由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場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陰陵失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賜頭故人等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和細節。全文(節選)如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譯文如下:項王於是又帶著騎兵向東跑,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擋我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戰敗,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終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必死無疑,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擴充套件資料:當項羽“自度不得脫”之後,連連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與後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互相呼應,三復斯言;明知必死,意猶未平。錢鍾書說:“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錐編》)“不服氣”,正顯示了他的平生意氣,說明了他自負、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責。快戰之前,司馬遷設計了陰陵迷道這個極富表現力的細節。田父把他指向絕路,看似偶然,其實必然。這是他過去“所過無不殘滅”,喪失人心的結果。“田父紿之曰:‘向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人家騙他,指向左邊,他便不假思索地馳向左邊,表現了他從來不慣騙人,也從來不相信別人敢騙他的直率、粗獷的性格。這裡兩“左”字獨字成句,節奏短促,紙上猶聞其聲,顯示出當時形勢嚴峻緊張,彷彿那五千騎追兵已從征塵滾滾中風馳雨驟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盡蓄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