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那個年代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但,生活的很開心。如今可以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步入小康之家了,可現在的人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說說你的看法吧!
10
回覆列表
  • 1 # 湛江紀錄

    原因有很多種吧!雖然現實社會生活富裕了,想吃什麼就買什麼,衣食無憂。試過就會懷念以前的社會的樸實,很多例子現在城市的有錢人都往農村走就是城市沒有的東西農村有。

  • 2 # 辟穀濟善

    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沒有物質的時候渴望物質,物質豐富了又渴望精神生活。就像有的女兒家擇偶,總是希望樣樣好,多金帥氣又愛她。

  • 3 # 鄭國柱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懷念六十年代,我也接觸過這樣的人,但人數不是很多,說說寫寫過去的經歷、見聞,或是生活中記憶猶新的事,或是觸景生情,由當今的某件事又聯想起過去的事。

    更常見的是同齡人聚在一起時,把過去的事作為一個話題,有個共同的語言。這些應該都屬於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一種對逝去的歲月的感懷,也可以說是一種壓力釋放。

    趣話君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六十年代的很多事都輕身經歷過,也在村裡幹了幾年農活,知道其辛苦甘苦,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

    六十年代是新中國建設發展的一個階段,是由一窮二白向解決溫飽和發展國家各項實力的一個階段。今天,我們不必為那個時代過多的叫苦,因為那個時代的人是躲不過去的,也不必脫離實際地想象描繪那個時代,諸如那個時代沒有住房、升學、就業、醫療、養老等壓力。

    因為沒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不知道那時住房、升學、就業、醫療、養老到底是什麼情況,把那時的這些情況放在現在人身上,你會感到壓力比山還大。

    那時城市居民多數家庭的住房面積非常小,四五口人一間半平房,院子裡搭個小廚房,工廠的家屬區的住房格局基本一樣。家庭住房稍微寬裕的是極少數的。

    升學就更不用說,最近幾年才發現,有五十歲左右的來京務工人員不識字,因為沒上過學,多是是小學或中學沒畢業,這些人也是從六十年代過來的,不上學就沒有升學壓力。高中和大學數量少,錄取人數少,大多數人上不了高中,能考上大學的是少數。

    所以,大多數人沒有升學壓力。就業也是這樣,農村人中學畢業就回村務農,多數人沒有選擇就業一說,當時的土話是回村修理地球;居民戶的能安排個工作是不錯的,六十年代後期很多人到農村做了知識青年。

    當時的醫療條件與現在沒法比,農村的條件更差,沒有聽說過醫療保障這個詞;養老一詞只和養老院連在一起,養老院只收“五保戶”、孤寡老人,正常家庭的老人與養老院無關。

    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是缺乏,很多人沒看過電視,沒聽過收音機,特別是對渴望讀書的青少年來說,那時幾乎是無書可讀,絕大多數家庭沒有書。

    說那個時代幸福指數高,只能說是與以前相比,進入和平年代了,農民有地可種,工人有工作了,成為國家主人了,日子會越過越好了,但談不上豐衣足食,更談不上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只是有希望了。

    我們要承認那個時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也應正視當時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與各項保障的狀況。七十年代後期,這些情況才開始逐漸在改善。

    至於有些人想回到過去的六十年代,也只是說說而已,真按那時的物質、精神生活條件的標準去生活,應該沒有人願意回去。

    為什麼還有人這樣懷念那個時代,有的就是懷念逝去的歲月,感嘆漸漸變老;有的是要表達的是一種失落的情緒,有的是要釋放精神上的壓力,而把過去描繪成虛幻的美好。

    我們感懷從那個時代走來,在祖國不太富強的時候我們經歷過,也磨難過,也付出過,我們也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過去的一去不復返了,應笑對今天和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區塊鏈和比特幣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