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時候,外敵來寇,有少數這樣的場景:有些文官主張談和投降;而大多數武官卻主張應戰打仗。文官一般多在後方皇上身邊,戰勝戰敗多數人能官復原職,保妻蔭子;而陣前將士拋頭顱灑熱血,馬革裹屍還。難道,那些將士就不怕死?甘願犧牲嗎?為什麼會有文、武不同的意見呢?
5
回覆列表
  • 1 # 天下同安

    文和、武戰都是兩個對立的主張,符合兩個階層的利益主張。文官主和,是委曲求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根據其階級思想一致,習慣了太平,一旦經歷戰亂,那就不一樣了。而武官,的價值就是在戰場上,不管是馬革裹屍還是戰功赫赫,都是武官的歸宿。

  • 2 # 不得不0不得不

    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個例子:南宋,宋高宗,秦檜,岳飛

    從歷史後人的角度看來,秦檜大奸臣,岳飛精忠報國,兩個勢同水火。而事實上,秦檜的人設坍塌於宋寧宗時期。宋寧宗主戰,追封岳飛,罷黜秦檜。自此岳飛的人設直線上升,而秦檜也被眾口鑠金,定義為奸邪小人。

    事實上,主戰者,確實如韓世忠、岳飛等人。而最大的主和派是宋高宗。

    宋高宗戰敗怕失地,但他更怕戰勝,萬一岳飛等擁兵自重,萬一迎回二聖(徽宗欽宗)他的處境將十分尷尬,所以秦檜作為宰相,只是替皇帝背了個黑鍋,畢竟寧宗不能打祖宗的臉。

    第二個例子:明朝,明穆宗,高拱,張居正

    穆宗初期,俺答繼續猖獗狂妄,徐階告老還鄉。而河套地區屢受侵犯,大同總兵戰敗身死。使得朝野上下一片譁然,主戰主和各執一詞。

    作為內閣首輔和內閣成員張居正(當時尚且不是次輔)主張開互市。戰爭宗旨是為了政治和平。既然能開互市,相互生意往來,俺答用馬匹等來換內地並不缺少的布匹和鍋碗瓢盆,還能罷兵息戰,何樂而不為。

    終於經過一次民主投票(主戰主和,旗鼓相當,詳見明史、明實錄、明朝那些事兒等相關史書)最終確定開互市,這使得俺答在餘生中再未犯邊。明朝也在互市中收穫頗豐(中原人腦子還是好使,以劣換優)。

    兩個例子,只說明瞭,戰爭要服務於政治,武官一腔熱血,但可以不計政治得失,且拍板是皇帝的事,叫嚷一番,完全可以不為言論負責。而文官,文化更多,且懂政治,知道為國為君,該何去何從。但是從歷史洪流延續中講,主戰者基本都能名留青史,主和派一部分遺臭萬年。這是我們對歷史、對政治的不瞭解造成的。還是要多瞭解瞭解,畢竟人言可畏,不要輕易評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適別董大的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