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山東明醫

    謝邀!(換位思考:您覺得老師講課、超市售貨員、大街上公園裡說笑的、他們害羞丟人嗎?您看他們,和人家看您是一樣的。打起精神走出去,該做什麼做什麼,該說什麼說什麼,面帶微笑,說話不躁,您喜歡人家,人家也喜歡你,……)加關注,檢視我以前回答

  • 2 # 心夥伴

    社交恐懼症,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特別是比較年輕的人。通訊技術的發達,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部手機,人們的生活不像以前那麼,想要聯絡就需要見面。現在只需要透過聊天軟體,就可以交流。網路上的各種資訊,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我們,即使不出門,也能夠知道外面世界的變化。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人,容易失去社交能力,害怕與別人當面交流。那麼應該怎麼去解決呢,可以看看這些方法。

    迴歸現實。你可嘗試著放下手機,然後到一個真實的地方玩,不一定要與別人接觸,可以一個人去爬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同時也可以放鬆心情。

    避免消極。不敢社交,很多時候是因為內心太過消極,認為自己充滿缺點,和別人交流會暴露自己。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你應該做的是發現自身優點,在別人面前展現出來。例如,你擅長玩遊戲,那可以和別人分析的遊戲心得。

    減輕壓力。不要刻意地與別人交往,這隻會給自己施加壓力,你只需要將注意力放在和對方的交流上,而不是放在交流的方法。總想著怎麼和別人交流,只會失去和別人交流的機會。

    懂得複述。如果你不知道說什麼話,就將對方的話複述一遍,這裡的指的是用自己語言,重新說一遍,這樣就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用心交流,對方會很開心,說出更多話題。

    想要解決社會恐懼的問題,關鍵在於有信心去改變,如果害怕熟人,就先從陌生人開始。

  • 3 # 丁梅英說心理

    社交恐懼是症狀,背後的因素是一個人早年沒有被接納,他在幻想層面,別人也不會接納自己,會評判自己。

    這樣案例的治療可長可短。我會讓來訪自己選擇,他是單純消除這個症狀,想要人際正常,還是想要在人格層面改善自己。

    如果來訪想消除症狀,我會告訴他,這需要短程治療。大概20,30次就可以達到。

    如果來訪不僅僅想消除症狀,還想改善自己的人格,我會告訴他這需要6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才會達到。因為人格改善需要在潛意識層面工作,那麼諮詢起效果其實是內化一個新形象(接納,自己自己的形象)代替舊形象(他成長中內化的那個批評,不接納自己的照顧者形象。)

    當然,也有來訪想消除症狀,等症狀消除之後,他覺得很滿意,他想繼續諮詢,提升人格狀態。

    總之,答案是開放的,諮詢師是穩定的。

    還有,20,30次以消除症狀為目的的治療通常會用到認知行為治療。而6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通常是精神分析或人本治療。

    我個人在這2者之間更推崇精神分析。

    舉個例子;來訪說“我快要考試了,我媽媽每天纏著我說這說那,我很無力。”

    人本的諮詢師會說;“媽媽每天纏著你說這說那,你很煩的”------共情。

    精神分析自體派的迴應是:“媽媽每天纏著你說話,你很不爽,你希望她看到你面臨考試,需要自己的時間。”-------共情+願望的表達

    也就是,人本的諮詢師更節制。所以迴應會待在無力的位置上。

    精神分析自體派的迴應更主動,落腳點放在他希望別人怎麼對他。

    這有什麼不一樣嗎?前面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後者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他還有了自我安撫的功能。下次生氣,他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會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快要考試了,壓力很大,我需要時間複習功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營銷主要手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