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嗯……我一般是聽民謠入睡,然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聽到喜歡的了,翻來翻去還是聽朴樹啊宋冬野啊什麼的( 不知道張懸能不能算 )不知道為什麼冒出那麼多所謂的民謠歌手,唱來唱去無非就是遠方,姑娘,吉他,流浪……不是說我接受不了的東西就是壞的,我不會靠這個劃分優劣,但是民謠也是音樂啊,歌詞平庸甚至粗俗就叫民謠嗎,有的所謂民謠我聽好多遍都沒印象,而有的民謠節奏舒緩卻很有存在感,也確實能讓人心平氣和下來思考一些東西,我小透明,…
4
回覆列表
  • 1 # 大象音樂空間

    一方面是民謠的被普及化,另一方面聽歌的人都會選擇聽與自己內心想法以及當時狀態相契合的歌,民謠更是如此。

    之所以會覺得有些民謠變low了,是因為如今隨著民謠被普及,從00後至阿姨,幾乎無論誰都可以來幾句,民謠的歌詞也為諸多人提供了一句句傷感文藝的個性簽名,於是“民謠變得不小眾了,我再聽民謠豈不是不特別了”這類的心情順勢而生,也會有人害怕自己的品味以及內心的心思被人知道成為談資,所以驚慌失措了。歸根究底,這不是民謠變low,是聽歌的人的心態問題。

    當然,好的歌手依然在默默創作好的作品,民謠並非簡單的“do la fa so”,也非不負責任的無病呻吟,只是那些為了迎合大眾而創作出非內心所感的作品是無法讓聽歌的人產生共鳴的,甚至容易誤導大眾。著名樂評人李皖曾寫過:傳統的民謠曲調大致都建立在語言本身的語調和位元組上。遠古的先人們,也許被自然激盪,或被人群激發,他們的靈魂湧動,心緒蒸騰上升,說話者的腔調加重、放大、變形,傾訴獲得昇華,說話變成了歌。經過漫長的傳播、演變、潤色和修飾,一些傳統的曲調逐漸固定下來。民謠從一開始就是以歌詞為載體,以原聲樂器為主。

    每種音樂都有自己原本的特色,存在必有其道理。其實不止民謠,無論何種音樂,最重要的是能讓我們從其中找到共鳴,聽歌的時候能從歌曲中看到自己、認出自己,這才是好的音樂應該具備的。

  • 2 # 羅根老鐵

    每當什麼音樂型別變成“風口”的時候,就難免會有low的作品出現。多聽些別的音樂人:陳粒、曉月老闆、周雲蓬、萬青、草東沒有派對....你也許聽到新的世界。

    誰讓民謠成了新的“風口”

    還是以當年的華語樂壇全盛期臺灣做類比,就在近幾年,華語流行歌壇還是沒孕育出來巨星,但是國內的“獨立音樂”卻火了。大家聽完了汪峰的《北京北京》、《存在》..也會去聽《活著》還會去聽《安河橋》,國內的城市民謠的發展,像極了最初臺灣民歌運動音樂人一起研究民歌的時候。

    ▲城市民謠的代表人物之一 郝雲

    臺灣民謠運動的結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多玩音樂的人太“假大空”了,無病呻吟沒什麼意思。國內也是這樣,越來越多濫竽充數的民謠團體,吉他就會彈個響就出來寫東西騙錢。誰讓獨立音樂概念火,大家對現場音樂包容度高呢。

    前一陣子看一個搖滾樂手的吐槽,“民謠火的時候我們在前面唱,民謠歌手壓軸。後來嘻哈音樂火了,我們在前面唱嘻哈歌手壓軸。但是我們一直在堅守自己的音樂。”

    其實就是這樣,民謠退了燒,我們仍會喜歡萬青。大浪淘沙,過了浮躁期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優秀的民謠作品。

    民謠還是值得欣賞的

    臺灣的臺灣民歌運動其實也沒留下多少,特別有影響力的作品,但是卻一下子支撐起了臺灣的流行音樂航母。因此,民謠不會一直low下去,而且會越走越好幾乎是一定的。

    就在今天,李志釋出了他去年跨年作品的第二張專輯,今年的繼續和上海靳海音合作以及與爵士樂團的新的合作都是驚喜的(先不論好聽不好聽,因為我還沒買)。李志就是一個探索民謠的旗幟般的人物。

    ▲著名民謠音樂人李志

    另外,一直被宋冬野稱為偶像不斷安利的周雲蓬在有些媒體上被稱作“實驗民謠代表人物”我覺著也是值得聽一聽的。

    想起看到的另一個樂手吐糟和別人組樂隊的事兒:“每天不知道好好練琴,就知道上現場裝逼,組什麼樂隊啊”。如逼哥說的多一些對待音樂“認真”的音樂人,我們的獨立音樂,無論是民謠還是嘻哈還是搖滾,都會越來越好。

  • 3 # 徹夜00000

    什麼東西都有好有壞,反過來一樣,你覺得low的東西別人也許戳中淚點,人生活環境,文化程度多方面決定喜好和價值觀不同,只要不危害他人,就沒必要置喙否定,舉我的例子,有人覺得李志歌髒,但我中毒不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飲機的缺點和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