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買玉時,喜歡引用近代大家章鴻釗先生《石雅》一書中的話:“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可見,在中國和田玉文化中,"首德次符"理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但隨著時代和市場的變化,“首符次德”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這裡“德”可以簡單理解為玉的質地,“符”可以簡單理解為玉的皮色。
品德軒作品《猴》
玉之“符”大方異彩的不過是近現代的事了,尤其是人們對和田玉子料皮色近乎“痴狂”的追求。美的判斷應該令人愉悅的,它有時代的標準,但不會像數學公式那樣準確,每個人對美的理解都會有不同的差異。
在當代,“首德次符”作為延續傳統玉雕審美文化的重要內容,仍然潛在地影響著一些地區和人群的選玉、用玉觀念,但文化變遷的錯綜複雜性使得“德符並重”及“首符次德”兩種觀念逐漸成為當代玉文化消費的主導性趨勢,顯現出時代的獨特性與必然性。
品德軒作品《開天闢地》
究其原因概括而論,一方面是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用玉者自身對玉的“真、善、美”理解不足造成的。此外,當代經濟的發展及消費觀念的變化使老百姓也具有了玉文化消費的可能性,這種消費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追求玉“符”使用群體的擴大、使用群體文化背景與社會地位的豐富性和選擇玉“符”的多樣化諸方面。
品德軒作品《金皮螭虎杯》
時下,我們對“符”的理解多為和田玉子料的皮色之美,也成了人們選玉的主流價值觀之一。和田玉子料珍奇的色皮天然次生,美玉經過大自然千萬年的氧化與磨礪,形成褐、紅、黃、黑等各色各樣、深淺不一的外色,天然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每塊和田玉尤其子料,其形、質、色、性不類同,是原生態自然美,是天地所造,“大巧若拙“,體現自然界原生態藝術語言中的原創精神。這種美已超過人類擅自傲慢凌駕自然之上的,這是玉中原始的“神性”表現。它的色相不一定完美,皮下或許會有瑕疵、雜質或者裂紋,但它的色彩有流動之感,這種美感是呆板的假皮所無法企及的。
清代椿園的《西域聞見錄》中對新疆葉爾羌河所產和田子玉有所描述:“其地有河產玉石子,大者如盤、如鬥,小者如拳、如粟,有重三四百斤者。各式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碧如波斯菜,而全片透溼者尤難得。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可見,過去在新疆產玉河流中,常可見各類色皮的子料,這些彩皮子料是珍稀的,難得的。這種收藏級別的和田玉子料是極具美學價值的,極其完美收藏價值的,其價值與工藝無關。或曰,“首符次德”。
不可否認和田玉子料色皮的個性之美、色皮之美是自然成趣的,是獨一無二的。事實上和田玉美的本質在“內”,在玉的感覺,謂之“玉德”。講色皮之美是描述玉的外表,如同衣飾,它可以增添美感,可以掩蓋一些內質的缺陷與不足,如果玉質細膩白潤,外表卻覆蓋著大面積的色皮,這就需要巧妙處理,使本質之美不至於全部掩映於色皮之中。色皮是對美玉內質的補充,是相輔相成的。或曰,“德符並重”。
品德軒作品《秋意提樑壺》
可見,“首德次符”、“首符次德”、“德符並重”孰重孰輕,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不可一概而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一個標準,實事求是的說,“真、善、美”是品評玉雕最為適宜的標準。“真”在玉質本身,“善”在製作層面,“美”在工巧色絕。像“德”“符”兼具的美玉仍然屬於珍貴甚至稀缺的物品,大眾希望擁有這樣的“真實”物品。
不少人買玉時,喜歡引用近代大家章鴻釗先生《石雅》一書中的話:“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可見,在中國和田玉文化中,"首德次符"理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但隨著時代和市場的變化,“首符次德”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這裡“德”可以簡單理解為玉的質地,“符”可以簡單理解為玉的皮色。
品德軒作品《猴》
玉之“符”大方異彩的不過是近現代的事了,尤其是人們對和田玉子料皮色近乎“痴狂”的追求。美的判斷應該令人愉悅的,它有時代的標準,但不會像數學公式那樣準確,每個人對美的理解都會有不同的差異。
在當代,“首德次符”作為延續傳統玉雕審美文化的重要內容,仍然潛在地影響著一些地區和人群的選玉、用玉觀念,但文化變遷的錯綜複雜性使得“德符並重”及“首符次德”兩種觀念逐漸成為當代玉文化消費的主導性趨勢,顯現出時代的獨特性與必然性。
品德軒作品《開天闢地》
究其原因概括而論,一方面是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用玉者自身對玉的“真、善、美”理解不足造成的。此外,當代經濟的發展及消費觀念的變化使老百姓也具有了玉文化消費的可能性,這種消費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追求玉“符”使用群體的擴大、使用群體文化背景與社會地位的豐富性和選擇玉“符”的多樣化諸方面。
品德軒作品《金皮螭虎杯》
時下,我們對“符”的理解多為和田玉子料的皮色之美,也成了人們選玉的主流價值觀之一。和田玉子料珍奇的色皮天然次生,美玉經過大自然千萬年的氧化與磨礪,形成褐、紅、黃、黑等各色各樣、深淺不一的外色,天然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每塊和田玉尤其子料,其形、質、色、性不類同,是原生態自然美,是天地所造,“大巧若拙“,體現自然界原生態藝術語言中的原創精神。這種美已超過人類擅自傲慢凌駕自然之上的,這是玉中原始的“神性”表現。它的色相不一定完美,皮下或許會有瑕疵、雜質或者裂紋,但它的色彩有流動之感,這種美感是呆板的假皮所無法企及的。
清代椿園的《西域聞見錄》中對新疆葉爾羌河所產和田子玉有所描述:“其地有河產玉石子,大者如盤、如鬥,小者如拳、如粟,有重三四百斤者。各式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碧如波斯菜,而全片透溼者尤難得。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可見,過去在新疆產玉河流中,常可見各類色皮的子料,這些彩皮子料是珍稀的,難得的。這種收藏級別的和田玉子料是極具美學價值的,極其完美收藏價值的,其價值與工藝無關。或曰,“首符次德”。
不可否認和田玉子料色皮的個性之美、色皮之美是自然成趣的,是獨一無二的。事實上和田玉美的本質在“內”,在玉的感覺,謂之“玉德”。講色皮之美是描述玉的外表,如同衣飾,它可以增添美感,可以掩蓋一些內質的缺陷與不足,如果玉質細膩白潤,外表卻覆蓋著大面積的色皮,這就需要巧妙處理,使本質之美不至於全部掩映於色皮之中。色皮是對美玉內質的補充,是相輔相成的。或曰,“德符並重”。
品德軒作品《秋意提樑壺》
可見,“首德次符”、“首符次德”、“德符並重”孰重孰輕,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不可一概而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一個標準,實事求是的說,“真、善、美”是品評玉雕最為適宜的標準。“真”在玉質本身,“善”在製作層面,“美”在工巧色絕。像“德”“符”兼具的美玉仍然屬於珍貴甚至稀缺的物品,大眾希望擁有這樣的“真實”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