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裡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捲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詩人之所以在珠簾上鉤時用“半”字,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說全上鉤,而詩貴活。
前後聯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貼切靈活,不著痕跡,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複使用,更使詩的音節迴環往復。
這首詩運用誇張、擬人修辭手法並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於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我們不難領略到詩人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出自宋代蘇軾的《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裡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捲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詩人之所以在珠簾上鉤時用“半”字,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說全上鉤,而詩貴活。
前後聯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貼切靈活,不著痕跡,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複使用,更使詩的音節迴環往復。
這首詩運用誇張、擬人修辭手法並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於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我們不難領略到詩人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出自宋代蘇軾的《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