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生活小衛士

    正常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

    人體不同位置的體溫正常範圍是不同的:

    口腔:36.3℃—37.2℃

    直腸:36.6℃—37.5℃

    腋下:36℃-37℃

    人體的體溫相對恆定不變,不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以腋下溫度為例: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超出這個範圍就是發熱,37.3_38℃是低熱,38.1_41℃是高熱

  • 2 # 影院裡的溜達兔

    一般來講,人體溫在36.3℃~37.2℃(口腔)、36.1℃~37℃(腋窩),是屬於正常值的。

    但其實每個人身體機能略有差異,只要不是疾病造成的,不影響正常生活,這種差異也是屬於正常的。

    如:有人體溫常年35℃左右,並未覺得身體異常,或難受有病。那麼他這種體溫對於他來說就是正常值。而且一般來講,身體素質好的人體溫是偏低的,比如說運動員,這樣的人是比較長壽的。

  • 3 # 良醫濟世

    體溫

    機體溫度分為體核溫度體表溫度。體溫也稱體核溫度,指身體內部胸腔、腹腔和中樞神經的溫度,具有相對穩定且較面板溫度高的特點。面板溫度也稱體表溫度,指面板表面的溫度,可受環境溫度和衣著情況的影響而低於體核溫度。而我們所說的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體溫的相對恆定是機體新陳代謝和生命後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體溫的產生

    體溫是由三大營養物質糖、脂肪、蛋白質氧化分解產熱而產生。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氧化時釋放能量,其總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轉化為熱能,以維持體溫,並不斷地散發到體外;其餘不足50%的能量貯存於三磷酸腺苷(ATP)內,供機體利用,最終仍轉化為熱能散發到體外。

    體溫調節

    人體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維持體溫相對恆定依賴於自主性(生理性)體溫調節和行為性體溫調節兩種方式。

    自主性體溫調節:是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機體受內、外環境溫度刺激,透過一系列生理反應,調節機體的產熱和散熱,使體溫保持相對恆定的體溫調節方式。行為性體溫調節: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活動,透過機體在不同環境中的姿勢和行為改變而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體溫測量值

    由於體核溫度不易測試,所以,我們常以口腔、直腸、腋窩等處的溫度來代表體溫。在三種測量方法中,直腸溫度最接近於人體深部溫度,而日常工作中,採用口腔、腋下溫度測量更為常見、方便。人體的正常體溫根據測量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

    口溫:平均溫度為37.0℃,正常範圍36.3-37.2℃肛溫:平均溫度為37.5℃,正常範圍36.5-37.7℃腋溫:平均溫度為36.5℃,正常範圍36.0-37.0

    溫度可用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來表示,攝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公式為:

    ℉=℃x9/5+32

    ℃=(℉-32)x5/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鄧稼先和錢學森工作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