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疑慮,歷史上,魏國亡於265年,而蜀國則為263年,吳國最晚亡於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為什麼會是魏國呢?其實早在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時,曹氏魏國已經名存實亡,皇權旁落,從某種角度來說,魏國滅亡了。
古代實力的象徵,往往是地盤大小和人口多寡。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約有1082000人;魏國約有4432000人;吳國約有2562000人。三國之中,魏華人口最多,面積也是最大,無疑是實力最強的,然而讓很多人意外的是,曹魏竟是最先滅亡的。
曹魏為什麼最先亡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曹氏篡位的負面影響
魏國政權的奠基者是曹操,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漢獻帝成為傀儡,雖然曹操迫於形勢不敢稱帝,可是其子曹丕卻是逼迫漢獻帝“禪讓”於他明面上雖然做足了文章,可是四百年的大漢江山還是覆滅了。曹丕這種行為,為後來崛起的司馬氏做好了榜樣,原來神器還可以這樣得到。
2.親曹人才的嚴重缺乏
曹操時期,非常注重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而且大多是己方陣營。可是曹操死後,他們更看重的是曹氏、夏侯氏等本家族的人才,外姓能臣很少發掘,軍事方面完全依靠司馬懿。許多外姓將才都站在司馬懿這邊,比如大將鄧艾和鍾會,可以說魏國的人才被司馬氏壟斷了。
3.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
魏國佔據中原,人口最多,經濟最好,但是也有不利因素。如果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中原就是政治家首選之所。諸葛亮和姜維數次北伐中原,孫權也有數次北上,連北方的公孫淵也想染指。所以,司馬懿聽聞曹睿病危後,立即離開遼東,班師回朝。
4.曹睿用人的嚴重不當
曹操生前對司馬懿一直有所防備,臨死前顧慮兒子篡漢之後險惡的局勢,考慮到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安排了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共同輔佐曹丕,用三人制衡司馬懿。曹丕深得曹操的教誨,臨死前讓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共同輔佐曹睿。可是曹睿去世時,卻安排曹爽和司馬懿兩人輔佐曹芳,曹爽一人的能力無法制衡司馬懿,後來發生了高平陵之變。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可能有人疑慮,歷史上,魏國亡於265年,而蜀國則為263年,吳國最晚亡於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為什麼會是魏國呢?其實早在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時,曹氏魏國已經名存實亡,皇權旁落,從某種角度來說,魏國滅亡了。
古代實力的象徵,往往是地盤大小和人口多寡。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約有1082000人;魏國約有4432000人;吳國約有2562000人。三國之中,魏華人口最多,面積也是最大,無疑是實力最強的,然而讓很多人意外的是,曹魏竟是最先滅亡的。
曹魏為什麼最先亡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曹氏篡位的負面影響
魏國政權的奠基者是曹操,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漢獻帝成為傀儡,雖然曹操迫於形勢不敢稱帝,可是其子曹丕卻是逼迫漢獻帝“禪讓”於他明面上雖然做足了文章,可是四百年的大漢江山還是覆滅了。曹丕這種行為,為後來崛起的司馬氏做好了榜樣,原來神器還可以這樣得到。
2.親曹人才的嚴重缺乏
曹操時期,非常注重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而且大多是己方陣營。可是曹操死後,他們更看重的是曹氏、夏侯氏等本家族的人才,外姓能臣很少發掘,軍事方面完全依靠司馬懿。許多外姓將才都站在司馬懿這邊,比如大將鄧艾和鍾會,可以說魏國的人才被司馬氏壟斷了。
3.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
魏國佔據中原,人口最多,經濟最好,但是也有不利因素。如果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中原就是政治家首選之所。諸葛亮和姜維數次北伐中原,孫權也有數次北上,連北方的公孫淵也想染指。所以,司馬懿聽聞曹睿病危後,立即離開遼東,班師回朝。
4.曹睿用人的嚴重不當
曹操生前對司馬懿一直有所防備,臨死前顧慮兒子篡漢之後險惡的局勢,考慮到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安排了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共同輔佐曹丕,用三人制衡司馬懿。曹丕深得曹操的教誨,臨死前讓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共同輔佐曹睿。可是曹睿去世時,卻安排曹爽和司馬懿兩人輔佐曹芳,曹爽一人的能力無法制衡司馬懿,後來發生了高平陵之變。
參考文獻:
1.《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