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淺談玉文化在儒、釋、道中的表現形式
自古以來,玉作為一種美麗而神秘的石頭,經過人們的精心雕琢散發出無限誘人的魅力。那潤澤與細膩不知承載著人們多少美好的願望。在人們的心中,玉不僅僅是美麗的石頭,她的背後往往還有著社會生產、宗教信仰、政治經濟等等更深一層的涵義。
尤其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深深地交織在了一起,體現了中國古人不同時期的政治思想、精神生活的差異。
儒家的禮玉思想
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乃儒家思想,以玉比德及用玉禮儀等都出自儒家經典。
中國古代對玉的認識與使用可以追溯到新時期初期。商周時期,“以玉碾磨琢制的生產工具、兵器、祭器、禮器、玉器配件等為社會物質文化主體”。禮樂制度興起,古人將玉與傳統習俗結合起來,使玉向等級化和宗教性的道路上發展。
春秋早期,禮樂崩塌。然而春秋末期時,孔子誕生了,孔子畢生致力於恢復商周的禮樂制度,如今的用玉、佩玉、玉德的這一套完整的禮玉體系,都出自儒家。
祭祀用玉。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禮樂,規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六器”即“六瑞”。
以玉比德。《禮記·聘義》記敘的“玉中十一德”,也導致了之後長達幾千年的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思想觀念。
當然,佩玉中也有著濃厚的階級觀念,包含著濃厚的政治思想。如:“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只有太子魚符可用玉。
道教的用玉思想
華人信奉比較普遍的四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因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與其它三教迥然有別。
道教的用玉思想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玉的崇拜和信仰。道教的玉,並非孔子所認為的一種理想化的“德”與“禮”的物化,而是一種器,主要是有實用性。
道教裡面認為玉為陽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壽,“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死以為葬能使靈魂不散,屍體不腐,促進陰陽的轉化。中國古代食玉的記載很早,詩人屈原《涉江》中說“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大概是最早的記錄。
道家對於崇玉心理十分務實,認為帶玉可以延年益壽、升官發財,起死還陽等。雖然有些看起來荒誕不經,可是卻體現了古人最樸實的祈願,與儒家的政治性用玉截然不同,儒家是用玉剋制慾望,可是道家卻用玉把人類最原始的慾望毫無保留的體現了出來,也體現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玉造佛像
從現在看來,佛教就是個舶來品,想和嫡子和庶長子的儒教和道教拼,一開始可能是有點不自量力的,一個外來的事物,想融入進來,傳播自己的思想首先就是先迎合華人的思想,投其所好,不然很難立住。
所以佛教文化自印度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傳統玉文化發生了聯絡,這是必然的。大量玉雕佛像的出現,不僅僅迎合了華人傳統的宗教信仰習慣和崇玉心理,也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傳播與發展,而且用玉造佛像還有鎮宅辟邪和追求祥瑞的作用,更是進一步去迎合華人的心理。特別是玉又開始神化,與“男戴觀音女戴佛”等思想觀念的融合,更是讓儒釋道成三國鼎立一樣影響著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然,儒釋道三教也透過玉為載體,去宣傳自身的文化與理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這裡淺談玉文化在儒、釋、道中的表現形式
自古以來,玉作為一種美麗而神秘的石頭,經過人們的精心雕琢散發出無限誘人的魅力。那潤澤與細膩不知承載著人們多少美好的願望。在人們的心中,玉不僅僅是美麗的石頭,她的背後往往還有著社會生產、宗教信仰、政治經濟等等更深一層的涵義。
尤其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深深地交織在了一起,體現了中國古人不同時期的政治思想、精神生活的差異。
儒家的禮玉思想
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乃儒家思想,以玉比德及用玉禮儀等都出自儒家經典。
中國古代對玉的認識與使用可以追溯到新時期初期。商周時期,“以玉碾磨琢制的生產工具、兵器、祭器、禮器、玉器配件等為社會物質文化主體”。禮樂制度興起,古人將玉與傳統習俗結合起來,使玉向等級化和宗教性的道路上發展。
春秋早期,禮樂崩塌。然而春秋末期時,孔子誕生了,孔子畢生致力於恢復商周的禮樂制度,如今的用玉、佩玉、玉德的這一套完整的禮玉體系,都出自儒家。
祭祀用玉。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禮樂,規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六器”即“六瑞”。
以玉比德。《禮記·聘義》記敘的“玉中十一德”,也導致了之後長達幾千年的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思想觀念。
當然,佩玉中也有著濃厚的階級觀念,包含著濃厚的政治思想。如:“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只有太子魚符可用玉。
道教的用玉思想
華人信奉比較普遍的四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因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與其它三教迥然有別。
道教的用玉思想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玉的崇拜和信仰。道教的玉,並非孔子所認為的一種理想化的“德”與“禮”的物化,而是一種器,主要是有實用性。
道教裡面認為玉為陽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壽,“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死以為葬能使靈魂不散,屍體不腐,促進陰陽的轉化。中國古代食玉的記載很早,詩人屈原《涉江》中說“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大概是最早的記錄。
道家對於崇玉心理十分務實,認為帶玉可以延年益壽、升官發財,起死還陽等。雖然有些看起來荒誕不經,可是卻體現了古人最樸實的祈願,與儒家的政治性用玉截然不同,儒家是用玉剋制慾望,可是道家卻用玉把人類最原始的慾望毫無保留的體現了出來,也體現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玉造佛像
從現在看來,佛教就是個舶來品,想和嫡子和庶長子的儒教和道教拼,一開始可能是有點不自量力的,一個外來的事物,想融入進來,傳播自己的思想首先就是先迎合華人的思想,投其所好,不然很難立住。
所以佛教文化自印度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傳統玉文化發生了聯絡,這是必然的。大量玉雕佛像的出現,不僅僅迎合了華人傳統的宗教信仰習慣和崇玉心理,也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傳播與發展,而且用玉造佛像還有鎮宅辟邪和追求祥瑞的作用,更是進一步去迎合華人的心理。特別是玉又開始神化,與“男戴觀音女戴佛”等思想觀念的融合,更是讓儒釋道成三國鼎立一樣影響著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然,儒釋道三教也透過玉為載體,去宣傳自身的文化與理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