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給出大致論調:確定自己的理想生活和近期內為了達到這個生活所需要的第一波戰略,然後全力以赴向這個戰略開火。特別注意:在理想的時間長度沒達到目的不算輸。因為個人的奮鬥面對歷史的程序根本不堪一擊,故個人不能決定成敗。比如我的人生目標就有讓孩子一出生就住上大房子,但在當下的國情裡,這基本是鐵定不可能實現的。
如何確定自己的理想生活?我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給明年依然年輕的我們》什麼的,因為在雜七雜八的網站上被轉載太多,不知道誰是原文,就不貼了,大夥自行百度。按照它的指點,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自己的生活目標。我在2014年做的這個測試,目前此最高目標沒有過時。
之後,就可以謀劃:怎麼能夠達到這個目標,而自己目前能逐步做什麼——即第一波戰略。舉和題主年齡相仿時自己的故事為例子。自己高考曾落榜,在所有的大學志願裡,只去了最後一個,於是發誓:考研的時候,必須考到比最高志願的大學更強的學校(全都在國外)——這就是第一波戰略,大學四年為期。這樣的話,大一我就去搜集資訊,發現需要GPA的保證以及託福等成績,而考慮到花費,最好是讀博(因為讀博的總花銷有可能是零,甚至還有收入)。這樣,就有了戰術需求:考好每一科目,瞭解國外大學申請流程和托福考取流程。
然而執行戰術,一定會遇到很多的麻煩。舉例:我是一個突擊效率很差的人,所以不管怎麼努力,GPA在學院裡一直是倒數,一學期接著一學期,把自己當時的玻璃心打碎得和餃子餡似的;而此外,參加了科研活動,我也發現自己很抗拒讀博。綜上所述,必須尋求其他出路,而且機會往往可遇不可求。可是既然已經到了如此困境,何談機遇呢?
所以這時注意:一些灰頭土臉的機會很可能藏著黃金。大三時我在師姐的指點下(過來人的肯定是判斷機會有效的良好方式!),毅然參加了一個交換專案,對方大學沒有名氣,GPA稍微高的同學都不屑去,全學院只有我這個學弱報名。去了之後,反而發現這所大學特別鼓勵不同的發展(而不是隻重科研),又有融洽的師生氛圍,結果託福在兩個多月的勤奮練習(沒錯,千萬不能頹唐!)中拿到高分;此外,無需讀博的思路也定下來了。這段時間的另一個收穫,是和逼著自己跟校內的老美一起混,口語從大結巴變為流暢。最後,一所學費比較便宜的大學錄取了我,自己達成了這個戰略,並憑著口語能力,和當地人打成一片,不做窩裡橫的留學生。
按題主的年齡,讀到這裡已經足夠,當然不可以照著我碰到的機遇去等待,不同的人,機遇可以完全不同;但底下還有續集,你完成以上的戰略,可以繼續讀下面的後記。
===昏割線===
現在我工作了幾年,當初的第一波戰略有沒有給自己理想的生活帶來決定性的突破呢?很遺憾,沒有!然而,這段經歷讓自己長了很多見識,當見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回過頭去看,就能總結當年的正確和錯誤。
沒直奔理想就一定有戰略錯誤,錯誤何在?校園裡的自己習慣於以應試為目標的思維,從根本上是和理想有很大脫節的,這就需要接下來的第二波戰略,即如何構建一個適合自己的意識形態——對於從思維不太開放的環境走出來的人,這幾乎必然是第二波戰略(一般人基本都是,除非青年時期就年入百萬的群體,他們是一開始就有正確的思維)。
而正確的地方呢?保持努力、積極尋找融洽的群體並融入、不斷學習、從不丟掉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我而言是音樂、讀書和旅行,而且都抱著開拓和思考的態度進行)。
目前第二波戰略我還在進行中,尚無明顯的突破。知乎上比我的思想走得遠的群體千千萬萬,如果有機會,可以共同探討,理想的生活是如何獲得的。
開頭給出大致論調:確定自己的理想生活和近期內為了達到這個生活所需要的第一波戰略,然後全力以赴向這個戰略開火。特別注意:在理想的時間長度沒達到目的不算輸。因為個人的奮鬥面對歷史的程序根本不堪一擊,故個人不能決定成敗。比如我的人生目標就有讓孩子一出生就住上大房子,但在當下的國情裡,這基本是鐵定不可能實現的。
如何確定自己的理想生活?我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給明年依然年輕的我們》什麼的,因為在雜七雜八的網站上被轉載太多,不知道誰是原文,就不貼了,大夥自行百度。按照它的指點,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自己的生活目標。我在2014年做的這個測試,目前此最高目標沒有過時。
之後,就可以謀劃:怎麼能夠達到這個目標,而自己目前能逐步做什麼——即第一波戰略。舉和題主年齡相仿時自己的故事為例子。自己高考曾落榜,在所有的大學志願裡,只去了最後一個,於是發誓:考研的時候,必須考到比最高志願的大學更強的學校(全都在國外)——這就是第一波戰略,大學四年為期。這樣的話,大一我就去搜集資訊,發現需要GPA的保證以及託福等成績,而考慮到花費,最好是讀博(因為讀博的總花銷有可能是零,甚至還有收入)。這樣,就有了戰術需求:考好每一科目,瞭解國外大學申請流程和托福考取流程。
然而執行戰術,一定會遇到很多的麻煩。舉例:我是一個突擊效率很差的人,所以不管怎麼努力,GPA在學院裡一直是倒數,一學期接著一學期,把自己當時的玻璃心打碎得和餃子餡似的;而此外,參加了科研活動,我也發現自己很抗拒讀博。綜上所述,必須尋求其他出路,而且機會往往可遇不可求。可是既然已經到了如此困境,何談機遇呢?
所以這時注意:一些灰頭土臉的機會很可能藏著黃金。大三時我在師姐的指點下(過來人的肯定是判斷機會有效的良好方式!),毅然參加了一個交換專案,對方大學沒有名氣,GPA稍微高的同學都不屑去,全學院只有我這個學弱報名。去了之後,反而發現這所大學特別鼓勵不同的發展(而不是隻重科研),又有融洽的師生氛圍,結果託福在兩個多月的勤奮練習(沒錯,千萬不能頹唐!)中拿到高分;此外,無需讀博的思路也定下來了。這段時間的另一個收穫,是和逼著自己跟校內的老美一起混,口語從大結巴變為流暢。最後,一所學費比較便宜的大學錄取了我,自己達成了這個戰略,並憑著口語能力,和當地人打成一片,不做窩裡橫的留學生。
按題主的年齡,讀到這裡已經足夠,當然不可以照著我碰到的機遇去等待,不同的人,機遇可以完全不同;但底下還有續集,你完成以上的戰略,可以繼續讀下面的後記。
===昏割線===
現在我工作了幾年,當初的第一波戰略有沒有給自己理想的生活帶來決定性的突破呢?很遺憾,沒有!然而,這段經歷讓自己長了很多見識,當見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回過頭去看,就能總結當年的正確和錯誤。
沒直奔理想就一定有戰略錯誤,錯誤何在?校園裡的自己習慣於以應試為目標的思維,從根本上是和理想有很大脫節的,這就需要接下來的第二波戰略,即如何構建一個適合自己的意識形態——對於從思維不太開放的環境走出來的人,這幾乎必然是第二波戰略(一般人基本都是,除非青年時期就年入百萬的群體,他們是一開始就有正確的思維)。
而正確的地方呢?保持努力、積極尋找融洽的群體並融入、不斷學習、從不丟掉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我而言是音樂、讀書和旅行,而且都抱著開拓和思考的態度進行)。
目前第二波戰略我還在進行中,尚無明顯的突破。知乎上比我的思想走得遠的群體千千萬萬,如果有機會,可以共同探討,理想的生活是如何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