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uzhenyu001

    傈僳族刀杆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刀杆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裡,蹦跳翻滾,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杆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頂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起源】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攀藤負葛的艱苦卓絕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刀杆節,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受朝廷派遣,率兵馬到雲南邊陲傈僳族居住地區部署軍民聯防,平息叛逆,收復被侵佔的土地,在當地百姓的配合下,趕走了入侵的敵人。為了使邊境民富兵強,他帶領傈僳青年習武練勇。後來皇帝聽信讒言,毒死王驥。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刀杆節,並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徵儀式,表達願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   【主要活動】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杆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上刀山,下火海"包括點花、點刀、耍刀、迎花、設壇、祭刀杆、豎杆、祭龍、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驟,其間有一套嚴格的儀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儀式中最為驚心動魄的環節。   1、下火海   刀杆節前夕,熊熊烈火映紅天際,聲聲芒鑼在山谷迴盪。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火堆,參加刀杆節的開幕式──"跳火海"。在陣陣鞭炮和鑼鼓聲中,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為眾人表演"跳火舞"。他們上身裸露,光著腳,模仿各種禽獸動作,在一堆一堆燒紅的木炭上,來回跳動,還不時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圓渾的火球在手中翻滾、搓揉。他們毫不畏懼地在火堆裡跳來跳去,並將燒紅的鐵鏈在手上傳來傳去,表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經過火的洗禮,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消除各種災難。   2、上刀山   次日上午舉行"上刀杆"的活動。會場中央,矗立著二根約20米長的粗大慄樹杆,木杆上綁有36把鋒利的長刀,每把刀相距尺許,刀刃全部朝上,銀光閃閃,形成一架高得讓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們敬畏擔憂之時,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開始了,幾個穿著紅衣裳,頭戴紅包頭,光著腳的勇士,健步來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將畫像前,然後雙手舉杯過頭,口中唸唸有詞,接著將酒一飲而盡。   在鞭炮和鑼鼓聲中,他們縱身躍起,輕盈敏捷地爬上刀杆,赤腳蹬在鋒利的刀刃上,雙手抓著刀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們上到杆頂後,依次進行開天門、掛紅、撒谷等表演。最先爬上頂端的人,還要作高難度倒立動作,燃放鞭炮。幾千名觀眾仰首觀望,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最後,"上刀杆"的人齊聚杆頂,以示勝利,又把一面面小紅旗擲向四方八面,祝願傈僳兒女大吉大利。然後,他們又從容地腳踩鋒利的刀刃,一臺臺次第而下,待他們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時,一個個神情自若,皮肉無一損傷。   【傳承價值】   刀杆節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產物,更是傈僳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的體現。現在節日中,原始信仰的內容已被展現健康新穎的唱詞和豐富的手上舞蹈動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性。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節,已被有關部門正式定為傈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長汗斑怎麼辦臉上長汗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