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kete20996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情。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一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一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雲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一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一、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一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一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只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一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共鳴。  其二在一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一景兩色一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同時,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共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

  • 2 # 使用者2586955584324

      竹枝詞[其一](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正是一場太陽雨後,兩岸楊柳搖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漲,平靜如鏡.少女心情抑鬱地漫步在岸邊,忽然,一陣悠揚的歌聲從江上隨風飄來,仔細一聽,原來是久無音訊的情郎思戀自己的情歌.東邊Sunny燦爛西邊雨綿綿,原以為是無情實則還有情。

      [淺析] 竹枝詞,是劉禹錫在建平(今四川巫山縣)作官時,採用當地一種曲調填下的詩。當地人在唱時,往往要用笛子和鼓作奏,一邊唱一邊舞。從體裁上說,基本同於七絕。其句法是上四下三,上四字為一頓,註上“竹枝”二字,下三字為一頓,註上“女兒”二字。“竹枝”和“女兒”,則為唱時的一種和聲。其特點,多用白描,少用典故,文字通俗流暢,禁用堆砌,頗接近於民歌。這首詩,無論從內容和格調上,都很象是一首民歌,是以船家姑娘口吻寫的一首情歌。詩人把情景巧妙地結合起來,採用雙關語的句式,十分逼真細膩地描寫了姑娘對情人的愛戀。首句用“青青”二字,寫出楊柳的碧綠,枝條的風姿,又用一“平”字,引出所敘之事,集中描寫了一位姑娘由“郎”的“唱歌聲”,所引起的起伏不定的心情。三四兩句,用“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兩句妙喻,尤是用帶相關語的“晴”,來暗喻“情”,針對眼前景物,極巧妙地抒發了姑娘此時際的思想感情。採用含蓄雙關語言,把兩種不相關的事物,透過諧聲把它們統一在一起,自然貼切,使要抒發的情感,躍然紙上,這是此詩諧聲借喻的成功所在。這首詩景中含情,情寓其中,富有詩意,富有情味,故為後人傳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a7m3配什麼閃光燈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