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填坑驚奇的闇黑破壞豬

    這個問題太扯淡,明朝內閣自建立起就是分散皇帝權利的機構,如果內閣能加強皇帝專治,就不會有司禮監宦官出現了,明代太監干政本來就是皇帝扶植起來對抗內閣的。

  • 2 # 一點半島

    天下至害莫過於官僚 只有集權才能損中而肥下

    明朝實亡於官僚 而儒家思想越深入人心 當平民利益受損 就越期待青天大老爺 平民道德越高 越無力 內閣 是倒退 脫離朱元璋構想 遺害遠大

    雍正吸取教訓 設立軍機處 可惜滿漢大妨思想下 龐大的人口僅僅能生存 而不能發展 隨著人口暴增 一旦吃不飽 就要造反 週而復始

  • 3 # 平羌尋跡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君權與相權之爭。自漢武帝以來,君權逐步侵蝕、瓦解相權,君權不斷膨脹,到了朱元璋時,乾脆直接把宰相廢除,皇帝成為徹頭徹尾的獨裁者。但是我們知道,權力和責任是一對矛盾體,權力越大,獨斷得越多,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多。皇帝一個人顯然是忙不過來的,於是就成立了內閣,這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沒有任何決策權,決策權仍然集中在皇帝手裡。從這就能看出內閣就是為皇權專制服務的。

    不過,明代後來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懶,都不怎麼理朝政,但是國家還要繼續運轉,怎麼辦?內閣只能代替皇帝做出決策,實際上分割了君權,成為事實上的行政機構,而內閣大學士則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 4 # 歷史的拐點

    這個問題問的好。只是有一點需要糾正,是因為強化君權、助長專制,才出現了內閣。而不是內閣能夠強化君權、助長專制。

    至於明朝的內閣成為中樞機構,我覺得這全是因為明朝的皇帝懶。

    明初的時候,無論是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都是精力旺盛。但是精力旺盛歸旺盛,一個出身草莽,一個就是武夫。但是國家大事千奇百怪,許多問題可能需要查詢大量的資料。可是他們都沒有那種的文化底蘊。於是,便出現了大學士(看這個名字“大”的學士就知道必然是飽讀詩書之人)。主要負責回答皇帝問題,已經一些輔助工作比如起草詔書、代寫批覆等。其實也就是秘書一類的工作,身份輕貴。但是離開了皇帝就什麼都不是了。 之後,在文、宣兩帝時期還好。之後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怠政的皇帝一個接著一個。所以,無所作為的明孝宗和明穆宗成為明朝中期的有為之君。大學士所在的樓閣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逐漸有了草擬意見的權利。也就是寫上處理意見,然後由皇帝過目批“準”,此時也被稱為“內閣”。明朝的科舉制度非常殘酷,能夠成為內閣大學士的都是百鍊精鋼,所以他們草擬的意見大多皇帝都是直接批准。即使是號稱“聰明絕頂”“性格剛強”的嘉靖皇帝在統治後期也幾十年未修改內閣的意見。當然,明朝的皇帝也不是傻子,為了限制權利越來越大的內閣,他們還設有兩個保險。一個就是內閣的草擬必須由皇帝進行披紅。另外就是在內廷設立有太監們管理的司禮監和廠衛等特務機構以監控內閣。

    “內閣”權勢的巔峰,便是張居正當政時期。為什麼這麼說?在前朝的時候,三省宰相互相牽制,皇權、相權互有消漲。張居正做首輔時期,萬曆皇帝年幼無法理政。所以將皇帝的“批紅”改為了太后的“批藍”。而明朝選妃制度,選取的都是小門小戶的女子,見識不足,於是更要倚重“道德君子”的張居正。掌握內廷與廠衛的是太監馮保,則是和張居正處於同一戰壕的戰友(雙方一起整垮了前首輔高拱)。於是,張居正在朝堂上真的是一言九鼎。但是一朝身死,便因為驕奢跋扈被清算。 之後內閣的權利基本也處於被制衡狀態。有明一代內閣的大學士們及司禮監的太監們雖然時有強權,但是從未威脅到皇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膽固醇偏低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