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藝青年愛美食

    寒食節指清明節前一兩天。指冬至後的第105天。清代湯若望改革了曆法。將寒食節確定下來,在清明節前一日。寒食節要禁菸火,只吃冷食。後來又出現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

    民間傳說寒食節與介子推有關。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山西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其實寒食節起源並非為今年接著推還是沿襲遠古的改火舊習。《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據《後漢書》講,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魏武曹操當政後,下《明懲令》雲:“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寒食之風至此才有所收斂。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寒食節、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寒食節大家也不帶吃寒食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飲食條件也好了。另外,吃寒食畢竟也不利於健康。

    各地在清明節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在我們的家鄉豫南地區就只有掃墓,燒紙,修整墳頭等習俗。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也是對子孫後代的孝道文化的傳承與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絡,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固傷職業和百分比職業是什麼意思就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