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我們天天都會快樂

    杜甫的詩以沉鬱頓挫的風格飽蘸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政治激情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把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運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詩歌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令人矚目的豐碑。

    杜甫生活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急劇轉變時期。755 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這一轉變的關鍵。在安史之亂前後 20 年那「萬方多難」的歲月裡,統治者與底層勞動者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激烈的民族之間的矛盾交織在一起,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空前的災難。杜甫經歷了動亂的全過程,他既是動亂的目擊者,也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

    如果說,一片浪花可以窺見浩瀚的江流,那麼,他在安史之亂中創作的《三吏》《三別》,正好成為展示那個災難時代的巨幅畫卷。

    乾元元年(758),平叛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這年冬天,郭子儀已收復了長安和洛陽,李光弼、王思禮等 9 位節度使正率軍乘勝追擊,勝利已初露端倪。可是,由於肅宗皇帝的昏庸失誤,導致第二年鄴城大敗,唐軍損失慘重。為了補充兵力,朝廷下令向全國徵集兵員,於是,「三吏」的人間悲劇拉開了序幕。

    一天,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他風塵僕僕地在洛陽西邊新安古道上奔走。忽然,不遠處傳來喧譁的人聲。上前一打聽,原來是新安縣正在徵集兵員哩!

    詩人跟「新安吏」開始了這樣的對話: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詩人問正在負責徵兵的新安縣吏:朝廷在天寶三年就有明確規定:22 歲才算「丁」,才是新兵徵集的物件,這些孩子才十七八歲,新安雖說是小縣,難道就再也沒有適齡的丁男嗎?

    縣吏是這麼解釋的:連年來戰爭不斷,適齡的壯丁都被徵光了,昨夜上級衙門下發了緊急公文,挨年齡依次往後推,挑選一些中男來抵數。

    詩人惶惑了:這些孩子身材這麼矮小,怎麼去行軍打仗、保衛王城呢?於是,詩人用關切的目光細細地巡視應徵的人群,他發現——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那些面客略顯豐潤、身體較壯實一點的孩子,還有母親來送行;那些面容憔悴、瘦骨伶仃的孩子呢,卻孤零零的,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眼神是那麼茫然無助……

    太陽快要落山,隊伍將要開拔了,在蒼茫暮色中,人們都在失聲痛哭,連那潺湲的流水也彷彿是在低低地嗚咽,晚風吹動青山草木,也好像在發出淒涼的哭聲……

    既表現出對國家安危的關注與憂慮,更流露出對應徵者的悲憫與同情。這就是「三吏」中的第一首詩《新安吏》。

    在遑遑奔走途中,夜幕在悄悄降落,詩人只好投宿在石壕村一戶農家——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四周靜悄悄的,該是二更天吧。忽然傳來「砰、砰、砰」急促的敲門聲,一聲緊一聲,一陣緊一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詩人從朦朧中醒過來側耳聆聽,老夫婦悄悄的說話聲,好像在商量什麼,聽不清楚。不多久,聽到老漢從後院裡翻牆逃走了,只有老婦人去開門。詩人憑經驗判斷:無疑,官府星夜來抓人了。

    聽聽,那府吏吆喝得多麼兇狠,老婦人哭得多麼傷心!她邊哭邊訴:三個兒子都被徵到鄴城戍守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司機準備洱海自駕環湖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