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op天機星

    長江在安徽境內流長401公里,流域面積達6.6萬平方公里,被視為“皖江”。皖江流域至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成為富庶的“東南八道”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地區。這裡社會經濟之所以發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豐富的水資源得到較大的開發。其中水運交通事業的開發與發展尤為顯著,對於促進當時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商業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唐代皖江流域水運事業的開發隋唐以前,由於南北政治分裂,南北交流受到嚴重阻礙,長江流域的經濟交流長期

    唐朝揚州有多牛氣?東方四大海港之一,出國大都從這兒下海:

      從開元十四年(726)的暮春至晚秋,除了短暫地前往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越中”)之外,李白都置身揚州,並在此結識了不少的友人,並因此而留下了兩首詩。其一是由揚州往越中,作別友人的《別儲邕之剡中》;其二則是五言律詩《廣陵贈別》,“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真摯情感躍然紙上。有人以為,揚州地處江蘇腹地,並不靠海,也沒有十分廣闊的水域,故而此詩頸聯“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一句當是作者與友人談話的內容,而非眼前實景。

      不過唐代的情況倒也未必如此。當時的長江入海口遠比今日靠西(大抵在靖江-江陰一線),而揚州附近的長江江面也比當下寬闊得多,其岸線遠比今天靠北。因此,海潮溯江而上竟可直達揚州城外的揚子津。譬如天寶十年(751),“廣陵大風駕海潮,沉江船數千艘”。中唐詩人李紳在《入揚州郭》詩序文中也說:“潮水舊通揚州郭內”,足見當時的海船是可以停泊到揚州城下的。  

    這一點在考古發現中亦可見端倪。唐代揚州城址範圍由今揚州市區西北的蜀岡之上擴至蜀岡之下,出現了蜀岡上下兩重城的格局。一為蜀岡上的子城,一為蜀岡下的羅城;子城為行政區,羅城為工商業區和居民區。據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三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揚州城市的規模在當時僅次於都城長安和洛陽。今天,唐代羅城內的古蹟及城牆業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建有唐城遺址博物館。經考察,隋唐揚州城內有2條南北向河流,1條東西向河流,貫穿整個羅城。據1978年在石塔寺右前側發掘的唐代木橋遺址看,運河寬30米,河床深達4.7米。河床填土和淤泥中均出土唐代遺物。此條河道向東不遠處,即今文昌閣前又有一古河道,寬約15米,此河道之西30米處發現唐代沉船二艘。在現揚州城南施橋也曾出土唐代沉船,殘長24米,殘寬4.3米,船內深1.3米。施橋現在距江很遠,附近一片平疇,阡陌相望,怎麼能有船舶沉沒在地下?就這個沉船殘跡尺寸之大看來,不似普通江船,而應是一條海船。

      唐代馬球紋銅鏡,現藏揚州博物館

      正是這種濱江近海的地理位置,使得揚州在唐代對外的海上交通中同樣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東出長江口,向東可與日本通航;向南經明州(今泉州)、廣州,可與大食(阿拉伯帝國)、波斯等西亞各國通航;唐朝出使國外的船隻也大都從揚州下海,如鑑真和尚受日僧邀請六次東渡日本,其中有三次就是從揚州啟航的。公元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柯達貝在其《道程及郡國志》一書中,就將揚州與交(今越南河內)、廣、泉三州並列為東方四大海港。揚州的造船業也隨之興旺起來,鑑真東渡日本第一次出發所乘坐的海船就是在揚州東河趕造,並有揚州大都督府倉曹參軍李湊檢校營造。大曆年間(766-779年)劉晏出任諸道鹽鐵轉運使,曾在揚州城南設立十個造船廠,製造大型運輸船隻。每造一船用錢百分,“每船受千斛”。船隻編隊運輸,每十船為綱,共造船兩千餘艘,數量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學什麼專業就業前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