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期如夢將至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禮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智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晨是如何成為《明星大偵探》第三季的“接梗之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