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
2 # 羅爾斯正義
網易公開課裡面有人民大學孫鬱教授《魯迅與現代中國》系列授課,其中有一個專題就是《魯迅眼裡的美》。
雖然孫教授是從魯迅的角度去闡發,但不經意間已經對魯迅先生的藝術審美做了一番獨到的評價:從思想的暖意講到魯迅的書法柔美、詩化散文,漢唐氣韻和力之美,憂鬱之美,古樸之美,神異之美等等。
個人尤其對孫教授說的——魯迅先生對音韻訓詁、考古學、古代造像藝術、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都有體味,所以形成了一種“暗功夫”,很難模仿。古而有今,摒棄雅士之風,把今人的感受融入到古風之中表達出來——非常認同。
魯迅先生的文字,可以跟司馬遷、蘇軾、曹雪芹比美。魯迅先生能夠單憑文字,就可以表達一種油畫般的高遠、荒蕪、古奧、奇異的畫面,這種審美的層次,真是讓人膜拜。
-
3 # 一知
大家都熟知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學的是醫學,後來棄醫從文,但迅哥在美術領域也有一番造詣。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北京大學的校徽就是出自魯迅先生之手。“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面的“北”字是背對背的兩個人像,下面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的人像,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此外,魯迅自己還親自設計出版的書籍封面。這些封面在今天看來,仍是有很高的藝術審美。
不僅如此,迅哥兒還喜愛收集各種字畫古帖。他在書中也提到過自己從小就喜歡抄書臨摹。曾影寫了《蕩寇志》和《西遊記》的全部繡像。我們也就不奇怪迅哥在回憶童年時,為何對保姆阿長和山海經的事情難以忘懷了。
魯迅先生無疑是歷史的脊樑,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將他神化。若我們在向孩子和後人介紹魯迅時,也將迅哥兒柔情可愛的一面也展現出來。這樣,魯迅先生的形象會更加立體,孩子們更願意走進和理解我們的民族之魂——魯迅先生。
-
4 # 華北佩列文
總的來說,魯迅比同時代的很多知名藝術家都要強。無論是畫油畫的,還是在西方學成了之後重新琢磨中國畫的,魯迅其實看得更透,更慎重,對自己和藝術本身的要求更高。這個論斷不是我空口無憑說的,其實是陳丹青2001年說的。
魯迅和版畫的關係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可以說沒有魯迅就沒有版畫進入中國為當時的中國青年所知。魯迅在日本求學學的醫學,後來棄筆從文,沒有上過一天美術學院,但對藝術是怎麼樣是真的懂。版畫在當時日本發展正好,魯迅接觸之後就感受到其中有一些非常本質的東西,又能被華人理解接受,說不定也能和我們的文化連線起來。版畫自身是蘇聯過來的,帶著左翼藝術的印記,但也不光是像我們現在說的,就因為版畫製作更快、能複製,有利於傳播無產階級文化;其實還是版畫本身真的好。它只有黑白和線條兩種元素,但了不起。因為同時代的藝術家比如林風眠、徐悲鴻,他們的畫拿到今天一看,其實很快落伍過時了,魯迅欣賞的版畫仍然非常耐看。
另外一點就是魯迅對藝術如何慎重。正因為他的審美,所以不輕易和同時代的畫家結交,林風眠搞畫展,邀請他來,他沒有去。他覺得那個東西跟他想要的不一樣。放到現在,評論者和藝術家很可能漫無目的的互捧,為了混圈子,搞好關係,才能擴大影響,才能生存。所以魯迅當時要好的人我們幾乎都沒聽過,但經過時間證明,今天的人回頭去看他們的畫,發現的確是真的有價值。有這種派頭的人,又認真鑽研過當時的外國畫論文論,審美是決不會差的。
回覆列表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鄉》中的楊二嫂,她年輕時候美麗善良,被稱為“豆腐西施”,但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卻使她的生活境況越來越窘迫,在形象上她成了“像圓規”一樣的人,在性格上變得自私刻薄,這種變化是對當時社會的嘲諷和揭露。不管魯迅先生對她前後矛盾的形象如何描寫,都是從審美學角度刻畫人物的,運用這種對比式審美方法,更有效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