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孟、朱、王,明明只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最正確,並且王陽明文武雙全,文能作詩立著,武能扛槍仗劍,又深諳軍事韜略,做官也清清白白,做人更是性情中人。
12
回覆列表
  • 1 # 鑑水洛東

    本性無德親欲道,人初亦有自私心;

    燥利社會誰可引,陽明取義嘆知行。

    (自創)

    德性失然後貴仁義,是以仁義起道德遷,禮法興而淳樸散.故道德以仁義為薄,淳樸以禮法為賊。(借引)

    愚以為,道德為基,以禮法為規,方能有序綿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愚人淺見惡之輕噴

  • 2 # 潯陽鹹魚

    不知道題主所謂的“孔、孟、朱、王,明明只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最正確”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認真看了書得出的結論?

    如果題主要就這四個人進行一番比較,那麼最起碼要把這四個人生平和著作好好了解一下——《論語》看了嗎?《孟子》看了嗎?《朱熹文集》、《四書集註》、《朱子語類》看了嗎?

    《傳習錄》和《大學問》看了嗎?能不能不要捧這個踩那個的,頭腦一熱就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們先就這個“知行合一”好好說一說。

    我們知道“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為了反對朱熹“知先行後”的學說而提出的。朱熹的知行學說,目前網上對他的誤解太大,認為他覺得知比行重要,但其實朱熹的學說有三個重要論點:知先於行、行重於知以及知行互相區別又互相依賴互相影響。

    朱熹認為“義理不明,如何踐履”,也就是說他認為知的目的就是為了行,知是“格物窮理”,行是“操存涵養”,最後達到心理合一,也就是知行的統一。

    他的問題在於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區別,而不在於先知後行。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不僅要認識,也應當實踐”,而是照樣混淆了知和行的區別,把“知”代替“行”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裡的意思,是說知是決定行的,而行是體現知的,行也是知的補充,一樣抹煞了知和行的本質區別。

    這一點王夫之在《尚書引義》卷三中說得很清楚“彼非謂知之而後可也,其所為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

    至於題主所說“並且王陽明文武雙全,文能作詩立著,武能扛槍仗劍,又深諳軍事韜略,做官也清清白白,做人更是性情中人。”這個評價倒是比較中肯的,不像部分人吹得王陽明的軍事才能明朝第一(這是高階黑吧)。

    文方面他肯定也是不行的,詩歌在明代應該是排不上號的;

    哲學方面的成績也請不要隨便吹說超過孔孟朱——現在很多人用一些段子黑朱熹,其實一本朱熹的書都沒看過。還有人覺得王陽明反駁朱熹的就一定比朱熹強了,真是粉絲的神邏輯。

    至於軍事方面,他的對手太弱了,體現不出太高的軍事水平,應該到不了軍事家的地位;

    至於政治才能呢,王陽明一輩子也沒有進入決策圈,當然也不會是多麼高明的政治家。還是讓他迴歸原有的身份吧:哲學家、思想家。

    另外請急欲對王陽明心學發表意見的仁兄們好好撿拾一下,你們到底看了哪些書?《五經》、孔孟程朱陸邵雍周敦頤陸九淵都看了嗎?

    最好看完這些再看王陽明,都沒有就先去看書再扯淡。

  • 3 # 鬥天鬥地鬥自己

    王陽明之所以被歷史埋沒,有兩個原因。

    1.同時代的儒家魁首朱熹與他勢不兩立。學術之爭,不死不滅。比什麼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狠多了。所以當時要打壓他。

    2.王陽明的著作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唯心主義。與現在流行的唯物主義主流不符合。所以現代網路翻案,也不好翻他的案。

    但不得不說,現在輿論開放不少。我們基本上公正的反應了他的一生。並肯定了他的不少言論。如:知行合一。

  • 4 # 鑑水洛東

    本性無德親欲道,人初亦有自私心;

    燥利社會誰可引,陽明取義嘆知行。

    (自創)

    德性失然後貴仁義,是以仁義起道德遷,禮法興而淳樸散.故道德以仁義為薄,淳樸以禮法為賊。(借引)

    愚以為,道德為基,以禮法為規,方能有序綿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愚人淺見惡之輕噴

  • 5 # 潯陽鹹魚

    不知道題主所謂的“孔、孟、朱、王,明明只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最正確”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認真看了書得出的結論?

    如果題主要就這四個人進行一番比較,那麼最起碼要把這四個人生平和著作好好了解一下——《論語》看了嗎?《孟子》看了嗎?《朱熹文集》、《四書集註》、《朱子語類》看了嗎?

    《傳習錄》和《大學問》看了嗎?能不能不要捧這個踩那個的,頭腦一熱就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們先就這個“知行合一”好好說一說。

    我們知道“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為了反對朱熹“知先行後”的學說而提出的。朱熹的知行學說,目前網上對他的誤解太大,認為他覺得知比行重要,但其實朱熹的學說有三個重要論點:知先於行、行重於知以及知行互相區別又互相依賴互相影響。

    朱熹認為“義理不明,如何踐履”,也就是說他認為知的目的就是為了行,知是“格物窮理”,行是“操存涵養”,最後達到心理合一,也就是知行的統一。

    他的問題在於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區別,而不在於先知後行。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不僅要認識,也應當實踐”,而是照樣混淆了知和行的區別,把“知”代替“行”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裡的意思,是說知是決定行的,而行是體現知的,行也是知的補充,一樣抹煞了知和行的本質區別。

    這一點王夫之在《尚書引義》卷三中說得很清楚“彼非謂知之而後可也,其所為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

    至於題主所說“並且王陽明文武雙全,文能作詩立著,武能扛槍仗劍,又深諳軍事韜略,做官也清清白白,做人更是性情中人。”這個評價倒是比較中肯的,不像部分人吹得王陽明的軍事才能明朝第一(這是高階黑吧)。

    文方面他肯定也是不行的,詩歌在明代應該是排不上號的;

    哲學方面的成績也請不要隨便吹說超過孔孟朱——現在很多人用一些段子黑朱熹,其實一本朱熹的書都沒看過。還有人覺得王陽明反駁朱熹的就一定比朱熹強了,真是粉絲的神邏輯。

    至於軍事方面,他的對手太弱了,體現不出太高的軍事水平,應該到不了軍事家的地位;

    至於政治才能呢,王陽明一輩子也沒有進入決策圈,當然也不會是多麼高明的政治家。還是讓他迴歸原有的身份吧:哲學家、思想家。

    另外請急欲對王陽明心學發表意見的仁兄們好好撿拾一下,你們到底看了哪些書?《五經》、孔孟程朱陸邵雍周敦頤陸九淵都看了嗎?

    最好看完這些再看王陽明,都沒有就先去看書再扯淡。

  • 6 # 鬥天鬥地鬥自己

    王陽明之所以被歷史埋沒,有兩個原因。

    1.同時代的儒家魁首朱熹與他勢不兩立。學術之爭,不死不滅。比什麼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狠多了。所以當時要打壓他。

    2.王陽明的著作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唯心主義。與現在流行的唯物主義主流不符合。所以現代網路翻案,也不好翻他的案。

    但不得不說,現在輿論開放不少。我們基本上公正的反應了他的一生。並肯定了他的不少言論。如:知行合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21萬預算買SUV奕歌和探歌,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