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喜歡笑呵呵
-
2 # 香茗史館
借用《大秦帝國》中秦王嬴駟的一句話“大爭之世,強則強,弱則亡”。戰國亂世,列國伐交頻頻,乃是實力為上,提倡“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的仁政,盛世治國可行,亂世爭霸無用。
“仁政”是什麼?仁政是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而來的,其思想住址就是“以民為本,民貴君輕”,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在統治層面,它所表現出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孟子
1、輕徭賦稅:也就是說,國君要關愛百姓,不能過度使用民力,加重百姓負擔。孟子認為,國家想要繁榮,首先要保證百姓富足、生活安樂。
2、反對戰爭:孟子認為戰爭太過殘酷,對於各國征伐他曾痛斥"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帥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他認為戰爭會對百姓造成無以復加的災難,因此他極為反對兼併戰爭,這也是孟子游走各國的重要主張。
3、民貴君輕:他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君如果有過錯,臣民可以進行規勸,如果多次規勸仍不聽,則可以推翻他。
4、與民同樂:他認為“人性本善”,因此統治者也應該充分發揚自己的“惻隱之心”,與人民同其憂樂,辦每一件事情,都想著人民的疾苦,也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萬物",否則必然自取滅亡。
孟子認為,統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將無敵於天下。總體來說,孟子的提倡實際上並沒有錯,擁有一定的先進性,但卻顯然有些不合時宜。
戰國亂世不適宜推行“仁政”戰國亂世,列國伐交頻頻,一國推行“仁政”,或許會達到百姓富足、社會安定的和平景象,但面對虎視眈眈的他國,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威脅,推行“仁政”不僅沒有辦法“無敵於天下”,反而極有可能導致滅國。
秦國為何最終能夠一統天下,並非秦國推行什麼“仁政”,而是它將“集權”發揮到了極致,透過完善的“秦律”將整個秦國變成了一臺龐大的戰爭機器,每個國民都變成了這臺機器中的零部件,為這臺龐大機器的運轉提供者能量。
其實不止是戰國,包括此後的每次亂世,乃至於一戰、二戰這樣的世界範圍內的戰爭,“集權”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將國力發揮到極致,才會在亂世當中生存下去。
△宋仁宗趙禎
我認為,“仁政”的施行需要相對和平的環境,只有外部威脅不夠強烈的情況下,才有生存空間。縱觀歷朝歷代,只有盛世才會出現“仁君”,而在亂世當中最終取勝的,永遠不會是“仁君”,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同時,即使在盛世,也不能僅憑“仁政”就無敵於天下,“人性本善”不假,但“人性本惡’也客觀存在,“仁政”更像是一種理想主義,它有參考價值,卻缺乏施行基礎。
-
3 # 榮恥鑑定師
笑死我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物質供給的速度總是慢於人的慾望的速度,這慾望的內容就是構成人性的繁衍目的和配套這目的的自由競爭手段,即使那時某國搞仁政,其也避免不了外國對其以掠奪和吞併為目的的打擊,在自由競爭中,掠奪無處不在。群內仁政取向,首先是要在保命的群體攻防上具有先進性,其次是在群內私人消費性利益分配上和人的才華施展上具有公平性。而,那時的那所謂仁政又是個啥仁政呢?!
回覆列表
不行,那個時候七國爭霸,仁政不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秦國當年為何統一全國,主要號召士兵以人頭換戰功、以戰功得升遷,所以秦國士兵不為生死,加上當時秦國武器較其他六國更加先進,所以秦軍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