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史回聲
-
2 # 0十三生肖0
19世紀中國的邊疆危機主要是70年代的臺灣危機和西北危機,由此引發了清朝內部海防和邊塞的危機。
80年代的西南危機。
90年代的甲午戰爭和之後的列強瓜分中國就不僅僅是邊境危機了。
危機發生的原因總得來說一是清廷內部動盪,發生了太平天國、捻亂、回亂等一系列叛亂,給了列強可趁之機;二是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列強對華侵略的擴大,英國和俄國企圖由西北滲入,法國企圖由西南滲入,而日本企圖佔據臺灣;另外清政府軟弱的外交和不善處理外交危機的表現,讓列強認為侵華代價小而獲利豐厚。
而清廷也確實沒有處理外交危機的能力,以臺灣危機為例,1871年底,有54明遭遇海難的琉球稅收被臺灣原住民殺死,日本藉機發難,想借此確立自己對琉球的權力。但清朝方面單純的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琉球是中國的朝貢過,他們之間衝突與日本五官;另外中國對原住民管理鬆散,不對原住民的行為負責。
而日本以現代國際法反駁,稱既然清廷不控制檯灣原住民,他們不受清管轄,所以日本出兵臺灣不回侵犯中國的管轄權。所以,1874年4月,日本發兵臺灣。最後在英國公使的調解下,經談判,清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並不譴責日本行為,這意味著清朝承認了日本對琉球的主權,但是清廷卻並不清楚其意義。就像英國駐日本公使巴夏禮爵士所說:中國心甘情願地對所受侵犯花錢付賬,這不啻是邀請外國作進一步侵略。左宗棠
崇厚
而西北危機則更為可悲了。在左宗棠的湘軍取得軍事勝利的前提下,崇厚居然和俄國簽署了極其不利的《里瓦幾亞條約》,充分顯示了清廷缺乏外交人才,而在崇厚回國候清廷打算處斬崇厚也反映了清政府缺乏基本的外交知識。而在西南危機中,那句著名的”中國不敗之敗,法國不勝之勝”極其說明問題。
題主指的應該是臺灣和新疆問題吧?19時世紀70年代,當時中國西北新疆和東南臺灣同時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問題,為此,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和“塞防”之爭。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列強漸漸不滿足於掠奪中國沿海地區,將獠牙指向了中國內陸地區。其中在西北地區,英俄兩國先後鼓動中亞浩罕國入侵新疆,其侵略者阿古柏稱王,欲分裂中國新疆。因此左宗棠上表朝廷,請求率兵收復新疆,最終打敗了阿古柏,並收復了新疆,並且還在新疆設省。
在西南,英國由於侵入雲南失敗,於是強迫清政府簽訂《煙臺條約》,將勢力侵入了西南地區。後又強迫其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藏印續約》,侵入了西藏。
與此同時,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在1874年侵略可臺灣,不過遭到頑強阻擊。後來在英美調停下,簽訂了《臺事專約》,向中國攫取了50萬兩白銀。經此一事,清政府將臺灣設省。
那麼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為何晚清突然爆發了這麼多邊疆危機?
其一,在當時,太平天國起義剛剛被鎮壓沒多久,整個華人口銳減,生產力更不入以前,再加上洋務運動,中國的資本主義由此產生,整個中國經濟逐漸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其二,19世紀70年代,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革命的開始,這不僅意味著生產力有些巨大的飛躍,而且代表著西方列強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各國紛紛爭搶殖民地,加緊對落後國家的掠奪,而當時的中國市場巨大,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口中的一塊“肥肉”,整個東亞基本上都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蝕和掠奪。
只能說當時中國就是列強的“砧板肉”,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