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月菩提之

    人生在世,不管是對生命延續來說,還是在生活習慣與生存方式的選擇上,一定要具有最基本的需要條件。古今中外,無論是國家、社會、民族的不同,還是宗教文化的差異,而對人需要的劃分,卻是大同小異的,總不會離開“身心靈”三方面。大致來說,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質生活;在此基礎上會有精神生活,進而靈魂生活。所以,可以形象的比喻人生如三層樓。

    美術教育家、畫家豐子愷在寫到他的老師弘一大師的時候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

    物質生活,是最基本生存的需要,也可以稱為物質生命。人生在世,必須有物質需求。人活著必須吃飯,吃飯就是為著唯一的目的而活著,但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這麼簡單啦!就吃飯而言,飯菜有質量、品質、種類等差別;就餐的環境也有舒適、優美、典雅等區別。僅僅就吃飯來說,人的社會身份、地位、財富的差別,也就決定了飯菜質量、品質等因素的優劣。

    人生在世的基本生存權涵蓋衣、食、住、行,比如一個人需要吃飽穿暖,棲身之所還要遮風避雨,出行要乘坐交通工具,不管腳踏車、汽車、火車,還是飛機、輪船,按照自己條件選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主要追求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但是物質生活是永無止境的。

    其次,精神生活,又可稱為藝術生活、文化生活。主要是指專心學術、文藝的這一類人,例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與保障,往往要伴隨著一定的物質基礎。可以這樣說,精神生活是一種追求,是生活的品位、品質和情趣,但是物質生活是保障,不僅是生存的保障,還是追求與保持精神生活的保障。

    以上所列也可以歸納為:身心靈三方面的生活。而且人生在世,不僅要有維持身體的物質生活,還要有心智方面的精神生活與靈魂生活,生而為人,要有“三合一”的生命,較為豐滿,但至少要有物質與精神兩種生活。

    所以,靈與肉結合才是人生的生活狀態!

  • 2 # 夏日小晴天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我們可以知道,人的需求有先後次序,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到底每個人是追求內心還是物質,要看他目前所處的層次,他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而定。

    一個人,如果處在為生活奔波的最底層,那麼他肯定首要追求的是物質,他只有確保自己先活下來,才能追求其他的。

    一個人,如果已經功成名就,不需要為生活、為物質基礎奔波了,那麼他肯定要追求更高一層級的東西,即讓自己感受快樂的精神需求。

    根據目前世界上的財富分配情況來看,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人只掌握百分之二十的財富來看,大部分的人都還處在打拼物質基礎的層次。

    但也正是如此,這個世界才顯得忙碌而多彩。

    其實,不管是追求哪一個層次,大家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起點不同,成長環境不同,腳步自然有快有慢。重要的是,自己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追求什麼,怎麼樣能夠達成目標,怎麼樣努力才能更接近目標。

    另外,我覺得,不管人們處於哪一個層次,把生理需求與精神需要結合一起,其實也不併相矛盾。

    保持心態樂觀,積極向上,不管處於哪一個層次,我們都可以做到在打造物質條件的同時,在能力所及範圍之內,讓自己多一些精神上的快樂,也是一種樂哉。

    如果有一天,自己所有的意願都已經達成,卻迷茫於岔路口,那麼給自己時間回頭想一想自己最開始的初衷,那麼,興許某一刻,自己便會豁然開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共寫了幾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