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
2 # 滿樓書坊
從1861年到1908年,慈禧太后執掌清廷大權近半個世紀。
用現在的主流觀點來說,慈禧太后的這47年就是禍國殃民,遺患無窮。
然而,反過來說,執政近半個世紀並保住了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沒有在她手裡江山斷送,這對慈禧太后個人而言是成功的。
但是,對整個國家發展而言,慈禧太后又毋庸置疑的失敗了,而且後果很嚴重。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就一定做得比她更好,因為後來的事實看,比她差的人大有人在。
從某種程度上說,慈禧太后其實就是一個北京大媽,她以治家的方式來治國,國事對她來說,只是放大版的家事。
尤其需要重點指出的是,慈禧太后在心目中給自己的定位並不是什麼開疆拓土雄心壯志之類,她僅僅政權的看護者,等到同治或光緒成年後移交即可。
也正是這種隨時準備移交的心態,讓中國在這近半個世紀裡缺乏規劃,缺乏大局與眼光,變革的速度跟不上歷史的潮流,最終一再處於劣勢。
公道的說,慈禧太后絕不是一位激進改革者,但也不是一位天然的反對者。無論是洋務新政還是清末新政,慈禧太后其實並不保守,只要有推動,她基本是跟著走的姿態。
說白了,並不是慈禧太后多有能力或怎麼樣,而是帝國的官僚體系本身在自發運轉,只要不倒行逆施,帝國的發展自有慣性推動向前走。
當然,作為皇權的代表,慈禧太后這一政治權威的存在也十分必要。
譬如在清末新政,有了慈禧太后,包括中央與地方關係在內的整個政局才能保持相對穩定,各項新政事業也大體按部就班,平穩推進。
作為參照,1908年慈禧太后走後,主持局面的攝政王載灃就完全應付不了這一局面。而這一結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如李約翰在《清帝遜位與列強》一書中說的,慈禧太后的突然死亡,“使王朝失去了一個最能幹的人物”,“失去了維繫這個解體的國家的強手。”
從這個意義上說,慈禧太后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公元1861年,清咸豐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夥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慈禧對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慈禧太后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剿滅捻軍、同治回亂 、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等等一系列戰爭,始終屹立不倒,在這3000年未有之大變革的時代,統治著中國,是真正的政治女強人,政壇不倒翁。為什麼慈禧太后能夠通知清朝江山如此之久呢?
第一,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腕。慈禧太后雖然身為一個女人,但政治嗅覺極為靈敏,他擁有著成為政治強人幾乎所有的特點:性格果決、意志力強大、不為感情左右、極善於平衡關係。因此慈禧太后能夠始終牢牢掌握朝堂。
同她一同發動辛酉政變的恭親王奕訢,雖然也頗有能力,但卻完全不是慈禧太后的對手,很快就被慈禧太后架空,失去了權力。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是一時英傑,且麾下湘軍、淮軍等戰鬥力強大,但慈禧太后太后依然能夠平衡駕馭,使清廷始終統治中國。
第二,清廷無人才。清朝失憶八旗為核心的統治集團。清末八旗已徹底墮落,僅百萬的人口基數也決定了八旗沒有足夠的人才湧現。因此統治集團內部與慈禧競爭的人才很少,更不是她的對手。
第三,清廷皇族男丁稀少。咸豐皇帝只有兩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甚至無子,皇位繼承的困難,使清廷始終時年幼皇帝繼位,這也方便了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統治清末中國幾十年,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正是慈禧太后統治中國的幾十年,中華民族淪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華人民的苦難越發深重,中華民族徹底由巔峰滑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