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每部小說我都看過,並且都不只一遍兩遍,所以我的一點看法也算得上一家之言。
“有華人處,皆有金庸。”這一句話足以,一部小說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同時流傳如此之深之遠,是有其深刻本質的。而金庸小說能夠在沒有被文學蓋棺定論的基礎上風靡半個世紀,深入到社會的各位階層,已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金庸小說之所以能如此廣泛的被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接受,我個人認為原因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歷史性 金庸的小說不同於以往武俠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他的小說介入了大量的歷史東西,既有架空歷史背景的故事構思,也有很多很多的歷史人物事物景物等,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迴歸歷史的錯覺,雖然在對歷史的利用上沒有三國演義那麼明顯,但也自成一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架空歷史內的小說從古至今都歷來被人們所喜愛,無論是三國水滸,還是金庸的小說。就時間而言,人們對歷史的興趣,遠遠超過對情節的認可。
其二:語言或者叫作文筆。 我個人認為這是金庸小說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別的小說很難代替的,就情節而言,我相信金庸的絕對不是最好最曲折最富有想象力的,但只要真正喜歡他小說的人都有這種感覺,看了開頭就一直想往下看,但又不是推理小說給人的那種懸念,反正就是想繼續往下看。金庸小說給我的這種感覺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我也無法解釋清楚這種本質的原因,相信喜歡他小說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只能說是他和別人情節差不多的情況下,在語言包裝情節方面比別人做得更成功。這一點,至今無人能給我這種感覺。
第三 人物性格 除了鹿鼎記,甚至也包括鹿鼎記,我讀小說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把自己的感情帶入主人翁中去,金庸的小說裡面塑造的人物性格各種各樣,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特點:介於理想和現實之間,沒有完美的性格,但卻是大多數人渴望的。他不像其他的小說把人物性格塑造的太單一也太完美,我想也正是這種殘缺與不完美,才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有人說金庸的小說其實就是成人的童話。這點我是比較認同的,童話並不代表完美,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東西,也無法喚醒人們心中的那份感情。一個人如果連感情都放不進去的小說,無論語言與情節有多完美,都不是成功的小說。
其四:對細節中細緻入微的描寫,想象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宏觀的,另一種則是微觀的,對故事情節對人物構想等等都是屬於宏觀方面的,這也是一般作家沒有太大差距的,我相信就是普通人也和他們沒有太大差距,像一個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構思一段曲折一點的故事結構,在大腦中應該對誰都不是太大問題。真正的差距是出在對細節處的想象力上,而金庸小說這方面無疑是做的最好的。那種細緻入微的想象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很真實,雖然是武俠,但在感情上我們首先已經接受了。他也正是透過這些一個又一個傳神入微的細節把他筆下的那些人物寫活了,我甚至認為為什麼電視句那麼熱衷於金庸小說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僅是劇本編寫者,還是導演。他已經用文字先幫人把他的故事導演了一遍,人們看他的東西,幾乎馬上就可以在腦海中反映那一副副畫面來。但同時又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這也就決定了他的小說永遠是熒幕取代不了的。
總結:無論我們以什麼標準評判,都應該承認金庸小說的確是一個奇蹟。歷史是最公正的,半個世紀過去了,他的小說並沒有在時間裡大浪淘沙裡被漏出去的,也許在過五十年,金庸的小說會成為一種經典,也許是一部華語世界的安徒生童話,也許是一部中國的唐吉珂的。他的小說絕對不是像博爾赫斯希區柯克那種靠詭異和懸念寫進的歷史的。是那種可以常讀常新,翻開文字就能產生感情的東西,而這種可以讓人產生感情共鳴和感情寄託的小說,也不會隨著時間而過期。
金庸的每部小說我都看過,並且都不只一遍兩遍,所以我的一點看法也算得上一家之言。
“有華人處,皆有金庸。”這一句話足以,一部小說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同時流傳如此之深之遠,是有其深刻本質的。而金庸小說能夠在沒有被文學蓋棺定論的基礎上風靡半個世紀,深入到社會的各位階層,已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金庸小說之所以能如此廣泛的被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接受,我個人認為原因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歷史性 金庸的小說不同於以往武俠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他的小說介入了大量的歷史東西,既有架空歷史背景的故事構思,也有很多很多的歷史人物事物景物等,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迴歸歷史的錯覺,雖然在對歷史的利用上沒有三國演義那麼明顯,但也自成一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架空歷史內的小說從古至今都歷來被人們所喜愛,無論是三國水滸,還是金庸的小說。就時間而言,人們對歷史的興趣,遠遠超過對情節的認可。
其二:語言或者叫作文筆。 我個人認為這是金庸小說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別的小說很難代替的,就情節而言,我相信金庸的絕對不是最好最曲折最富有想象力的,但只要真正喜歡他小說的人都有這種感覺,看了開頭就一直想往下看,但又不是推理小說給人的那種懸念,反正就是想繼續往下看。金庸小說給我的這種感覺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我也無法解釋清楚這種本質的原因,相信喜歡他小說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只能說是他和別人情節差不多的情況下,在語言包裝情節方面比別人做得更成功。這一點,至今無人能給我這種感覺。
第三 人物性格 除了鹿鼎記,甚至也包括鹿鼎記,我讀小說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把自己的感情帶入主人翁中去,金庸的小說裡面塑造的人物性格各種各樣,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特點:介於理想和現實之間,沒有完美的性格,但卻是大多數人渴望的。他不像其他的小說把人物性格塑造的太單一也太完美,我想也正是這種殘缺與不完美,才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有人說金庸的小說其實就是成人的童話。這點我是比較認同的,童話並不代表完美,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東西,也無法喚醒人們心中的那份感情。一個人如果連感情都放不進去的小說,無論語言與情節有多完美,都不是成功的小說。
其四:對細節中細緻入微的描寫,想象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宏觀的,另一種則是微觀的,對故事情節對人物構想等等都是屬於宏觀方面的,這也是一般作家沒有太大差距的,我相信就是普通人也和他們沒有太大差距,像一個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構思一段曲折一點的故事結構,在大腦中應該對誰都不是太大問題。真正的差距是出在對細節處的想象力上,而金庸小說這方面無疑是做的最好的。那種細緻入微的想象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很真實,雖然是武俠,但在感情上我們首先已經接受了。他也正是透過這些一個又一個傳神入微的細節把他筆下的那些人物寫活了,我甚至認為為什麼電視句那麼熱衷於金庸小說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僅是劇本編寫者,還是導演。他已經用文字先幫人把他的故事導演了一遍,人們看他的東西,幾乎馬上就可以在腦海中反映那一副副畫面來。但同時又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這也就決定了他的小說永遠是熒幕取代不了的。
總結:無論我們以什麼標準評判,都應該承認金庸小說的確是一個奇蹟。歷史是最公正的,半個世紀過去了,他的小說並沒有在時間裡大浪淘沙裡被漏出去的,也許在過五十年,金庸的小說會成為一種經典,也許是一部華語世界的安徒生童話,也許是一部中國的唐吉珂的。他的小說絕對不是像博爾赫斯希區柯克那種靠詭異和懸念寫進的歷史的。是那種可以常讀常新,翻開文字就能產生感情的東西,而這種可以讓人產生感情共鳴和感情寄託的小說,也不會隨著時間而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