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我一直不主張用“好”、“壞”形容歷史人物。不過,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中,儘管也有評價“很高”的宦官(比如高力士、張承業、鄭和等)。但總體來說,因為宦官特殊的身份、立場,以及歷史的書寫者與宦官階層往往有著天然的矛盾,似乎“壞”宦官佔了更大比例。
下面,簡單說幾個最為著名的評價很差的宦官:
指鹿為馬——趙高(秦)
趙高(?-前207),秦朝宦官、丞相。
秦始皇死後,趙高行沙丘之謀,聯合李斯偽造詔書,立胡亥為帝,逼皇長子扶蘇自殺。自此獨攬大權,結黨營私,行苛暴之政,把秦之暴政與社會矛盾推向了頂峰。著名的“指鹿為馬”的典故突出表現了他的跋扈。
公元前207年,被子嬰誅殺,並夷三族。
十常侍之首——張讓(東漢)
張讓(?—189)東漢後期宦官。
漢靈帝時期,張讓升為中常侍,封列侯。他與其他中常侍一起,驕縱蠻橫,貪汙暴虐,其父子兄弟遍佈州郡擔任要職。張讓等人更禍亂朝綱,唆使、縱容漢靈帝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而漢靈帝對張讓等人非常尊愛,稱“張常侍(張讓)是我公、趙常侍(趙忠)是我母”。
漢靈帝駕崩後,張讓先殺掉主張誅殺宦官以得民心的何進,又為躲避袁紹的追殺脅持天子到黃河邊,因走投無路,投河自盡。
封王弒二君——宗愛(北魏)
宗愛(401—452),南北朝時期北魏宦官。
宗愛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任中常侍。後被拓跋燾封為“秦郡公”。拓跋燾北征時,宗愛與監國的太子拓跋晃不睦,於是誣陷太子。拓跋燾下令整頓太子府,宗愛於是誅殺了大量太子近臣,拓跋晃也因此抑鬱而死。宗愛擔心被拓跋燾責罪,於是先下手為強,於452年弒殺了曾經統一北方的雄主拓跋燾。 之後,又矯詔殺朝臣屬意的拓跋翰,立拓拔餘為帝,自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更封馮翊王。後因拓拔餘希望奪回權力,又被宗愛所殺。
宗愛後來被陸麗、劉尼、源賀等誅殺,夷三族。宗愛保持了兩項宦官記錄:一是歷史上第一個封王的宦官;二是連續弒殺兩位皇帝的宦官。拓跋燾也不幸成為歷史上有重大作為的君主中,少數死於非命者。
土木堡之變禍首—王振
王振(?—1449),明朝權宦。
王振是王振、劉瑾、魏忠賢三代明朝巨權之宦的第一代。因服侍幼年的明英宗得到重用,明英宗即位後執掌司禮監。當權後,王振內外勾結,大興土木、窮奢極欲、誅殺朝臣。明英宗稱其為“先生”,大臣呼為“翁父”。1449年,王振鼓動明英宗親征瓦剌,又因邀請明英宗赴自己老家蔚州而耽擱了行軍,致使明軍在土木堡大敗,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立皇帝—劉瑾
劉瑾(1451—1510),明朝中期權宦。
劉瑾因獲得明武宗寵愛,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自此專擅朝政、黨同伐異、索賄受賄、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激起強烈的社會矛盾。當時,劉瑾被稱為“立皇帝”(明武宗為“坐皇帝”)。
1510年,劉瑾被“八虎”之一的張永等揭發,最終遭凌遲處死(三天、3357刀)。劉瑾曾被認為是當時世界的“首富”。
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魏忠賢(1568-1627),明末權宦。
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大太監。明熹宗朱由校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自此開始專擅朝政、排除異己,作為“閹黨”之首與東林黨等文官集團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因權勢熏天,時稱“九千九百歲”,時人“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打擊閹黨,魏忠賢自縊身亡。
宦官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我一直不主張用“好”、“壞”形容歷史人物。不過,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中,儘管也有評價“很高”的宦官(比如高力士、張承業、鄭和等)。但總體來說,因為宦官特殊的身份、立場,以及歷史的書寫者與宦官階層往往有著天然的矛盾,似乎“壞”宦官佔了更大比例。
下面,簡單說幾個最為著名的評價很差的宦官:
指鹿為馬——趙高(秦)
趙高(?-前207),秦朝宦官、丞相。
秦始皇死後,趙高行沙丘之謀,聯合李斯偽造詔書,立胡亥為帝,逼皇長子扶蘇自殺。自此獨攬大權,結黨營私,行苛暴之政,把秦之暴政與社會矛盾推向了頂峰。著名的“指鹿為馬”的典故突出表現了他的跋扈。
公元前207年,被子嬰誅殺,並夷三族。
十常侍之首——張讓(東漢)
張讓(?—189)東漢後期宦官。
漢靈帝時期,張讓升為中常侍,封列侯。他與其他中常侍一起,驕縱蠻橫,貪汙暴虐,其父子兄弟遍佈州郡擔任要職。張讓等人更禍亂朝綱,唆使、縱容漢靈帝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而漢靈帝對張讓等人非常尊愛,稱“張常侍(張讓)是我公、趙常侍(趙忠)是我母”。
漢靈帝駕崩後,張讓先殺掉主張誅殺宦官以得民心的何進,又為躲避袁紹的追殺脅持天子到黃河邊,因走投無路,投河自盡。
封王弒二君——宗愛(北魏)
宗愛(401—452),南北朝時期北魏宦官。
宗愛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任中常侍。後被拓跋燾封為“秦郡公”。拓跋燾北征時,宗愛與監國的太子拓跋晃不睦,於是誣陷太子。拓跋燾下令整頓太子府,宗愛於是誅殺了大量太子近臣,拓跋晃也因此抑鬱而死。宗愛擔心被拓跋燾責罪,於是先下手為強,於452年弒殺了曾經統一北方的雄主拓跋燾。 之後,又矯詔殺朝臣屬意的拓跋翰,立拓拔餘為帝,自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更封馮翊王。後因拓拔餘希望奪回權力,又被宗愛所殺。
宗愛後來被陸麗、劉尼、源賀等誅殺,夷三族。宗愛保持了兩項宦官記錄:一是歷史上第一個封王的宦官;二是連續弒殺兩位皇帝的宦官。拓跋燾也不幸成為歷史上有重大作為的君主中,少數死於非命者。
土木堡之變禍首—王振
王振(?—1449),明朝權宦。
王振是王振、劉瑾、魏忠賢三代明朝巨權之宦的第一代。因服侍幼年的明英宗得到重用,明英宗即位後執掌司禮監。當權後,王振內外勾結,大興土木、窮奢極欲、誅殺朝臣。明英宗稱其為“先生”,大臣呼為“翁父”。1449年,王振鼓動明英宗親征瓦剌,又因邀請明英宗赴自己老家蔚州而耽擱了行軍,致使明軍在土木堡大敗,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立皇帝—劉瑾
劉瑾(1451—1510),明朝中期權宦。
劉瑾因獲得明武宗寵愛,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自此專擅朝政、黨同伐異、索賄受賄、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激起強烈的社會矛盾。當時,劉瑾被稱為“立皇帝”(明武宗為“坐皇帝”)。
1510年,劉瑾被“八虎”之一的張永等揭發,最終遭凌遲處死(三天、3357刀)。劉瑾曾被認為是當時世界的“首富”。
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魏忠賢(1568-1627),明末權宦。
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大太監。明熹宗朱由校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自此開始專擅朝政、排除異己,作為“閹黨”之首與東林黨等文官集團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因權勢熏天,時稱“九千九百歲”,時人“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打擊閹黨,魏忠賢自縊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