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哭別人的錯誤j4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叫嬴政。而扶蘇便姓扶,名蘇;胡亥就姓胡,名亥了嗎肯定不是,這樣的稱呼,肯定會被拖出去砍頭的。應該親切稱呼“公子扶蘇”,與“公子胡亥”。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敘述沙丘政變時,說: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先秦的時候,多用名,少用姓。有的人,甚至沒有姓。嬰兒出生後百日,父親就給孩子取一個名。成年後,取“字”,用來補充或者解釋說明自己的名。作為諸侯的兒子,被人稱“公子”。公子+名,便是諸侯某兒子的稱呼。如晉文公公子重耳,齊恆公公子小白。扶蘇、胡亥便是秦始皇為兒子取的名。問題來了,這些人真名叫什麼?像電視劇中,往往自我介紹時,雙手抱拳,“我姓蘇,名軾。蘇軾也。”學校裡的作業本上,直問“姓名”。但先秦時候,一個人有兩種姓。大姓,被稱作“姓”。小姓,被稱作“氏”。女人稱姓,男人稱氏。姓別婚姻,氏區分貴賤。同姓不結婚,否則生的子女少(當時是這樣認為的)。似今天的禁止近親結婚。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旗幟。嬴姓作為上古八大姓之一,之下就有多個氏。其中有一個是趙氏,造父為周穆王駕車,日馳千里,使得及時發兵,敗徐偃王。因有功,故封到趙城,以封地為氏,進而得氏為趙。所以,秦始皇叫趙政,扶蘇叫趙扶蘇,胡亥叫趙胡亥。若是以姓來,則秦始皇叫嬴政,扶蘇叫嬴扶蘇,胡亥叫嬴胡亥。而氏是一個男人的榮耀地位所在。該稱趙政,趙扶蘇,趙胡亥。有人反對,然而《秦始皇本紀》中寫道: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又比如說: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陳勝吳廣說得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前姓氏是貴族的專利,經過戰國的崩潰,到漢朝,平民也有姓氏。姓氏融合合一,姓氏來源之一就是以氏為姓。姓趙氏,便是體現之一。又如史記中說,劉邦,姓劉氏,項羽,姓項氏,商鞅姓公孫氏。綜上所述,扶蘇叫趙扶蘇,胡亥叫趙胡亥。

  • 2 # 使用者6354188383803

    公子扶蘇裡的扶蘇不是姓,而只是他的名或者字,

    秦漢之前,姓和氏是被嚴格加以區別的。有一套相當嚴密的制度。它是當時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一生下來,姓是早就確定好了的,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一個人的姓是不能變的,這是也是當時用來“曲別婚姻”的一種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同姓不婚”,所以秦皇全家都是“嬴”姓。

    但氏卻不然,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並且只有貴族才能有氏,是辨別貴賤而為貴族獨有的標誌。相對姓來說,它是後起的,可以變化,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官職、封地、祖先的名字來作為氏。如,孔子,他的姓是“子”(商朝王族的姓),氏是孔(孔是其祖父的字)

    所以,秦始皇,是嬴姓(請注意,秦皇的姓是“嬴”下面中間是女字,而是不是貝字的那個“贏”),趙氏,名政(正),

    他的兒子扶蘇自然也是嬴姓,但不見得一定是趙氏~原因請看上面所述(具體扶蘇用的什麼氏,好象沒有相關記錄,因為秦朝滅亡時天下大亂,再經過多年戰亂,官方記載早就消失找不到了

    )~~

    而當時男性不能稱呼他的姓的(女性才稱姓)——稱男人的姓和直呼其名都是不尊重的表示,往往只稱其氏和字,(在古代,不只秦漢之前男性貴族只能稱其氏和字,之後的朝代就算姓氏制度改變了一些,但你要是叫人全名,那就如同罵人祖宗,會捱揍的~~只能叫他人的字~)

    所以當時的書應該會稱呼秦始皇為:公子政或趙政(也有不喜歡秦皇的,編排他叫呂政,疑似暗諷他是呂不韋私生子~~)。

    他的兒子們被記為:公子扶蘇,全名應該是叫:嬴扶蘇;胡亥,全名應該是:嬴胡亥

    之所以很多書上只寫他們的名字,也是上面說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公子扶蘇姓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會玩雅典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