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的詩詞有許多,今天我們就說一首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豪放詞《浪淘沙》。
《浪淘沙•其七》—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世稱劉賓客。北方匈奴後裔,自幼聰明好學,二十多歲就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性格剛烈,有豪氣。詩文俱佳,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詩風簡潔明快,豪爽灑脫,有“詩豪”之稱,山水詩、詠史詩被人稱道。有哲學著作《天論》傳世,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江水如海浪般洶湧而來,濤聲如萬馬奔騰,震顫大地,浪頭高達數丈,兇猛的像岸邊的岩石撞去,又被擊打回來,發出震天動地的怒吼,飛濺出來的水花如利箭一般,飛向岸邊的人群。然而,彷彿就在一瞬間,湧動的江水又退回了江海的交匯處,迅疾地湧回大海,只留下奔湧時留下的一座座沙堆,在Sunny的照耀下閃爍著琳琳白光,像大雪過後的一個又一個雪堆,靜靜堆積在錢塘江兩岸。
劉禹錫的這首《浪淘沙》格律有些特殊,有人認為它是詩而不是詞,其實《浪淘沙》原為唐代教坊音樂曲調的名字,由劉禹錫和白居易將其改為詞牌名,且當時多以七言絕句入詞,此後又演變為雙調(前後各27個字),到南唐李煜手裡才變為長短調,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浪淘沙格律。
劉禹錫共寫了九首《浪淘沙》,這是其中的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漲浮起落的壯觀景象。錢塘江最早見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而得名。錢塘江大潮是世界自然奇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潮”。
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交代了時間和事件,“吼地來”寫潮水奔騰而來的氣勢,有一種潮水從遠處迅速逼近的既視感。
“頭高數丈觸山回”放大視角,從潮水轉移至潮頭,進一步展示潮水的恢宏之勢,“頭高數丈”寫的是潮水湧至頂點的壯觀場面:高湧的潮頭強悍無比,捲起數丈之高,狂猛地撞擊著岸邊的岩石,但又極快地被堅硬的岩石反撞回去,浪花瞬間飛濺,這就是“觸地回”。一個“吼地來”,一個“觸地回”,倏忽間,潮漲又潮退。寫到這裡,錢塘江大潮差不多表演結束,接下來就是謝幕演出。
“須臾卻入海門去”寫的是潮水退去的速度,詞人還未在大潮的洶湧中回味過來,潮水就已經退回海門了。所謂的“海門”,是由兩座山對峙與江口形成的,這裡是江海交匯處,兩座山左右相對,好似一道門。“須臾”是上一句在時間的順延,潮水來得快,退得也快,似乎只是一眨眼的時間。不過,雖然潮退了,但詞人的眼前卻留下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捲起沙堆似雪堆”既是對潮退後對兩岸景物的靜態描寫,同時也是對潮水兇猛勁頭的側面烘托,正因為潮水的猛烈來襲,才能在短短時間內捲起座座沙堆,為首句“吼地來”做了最好的寫照。全詞短小有力,語言凝鍊,結構緊湊,蘊含著鮮活的生命力,豪放至極。
劉禹錫為人,性格剛烈,傲骨錚錚,可以說是詩品和人品俱佳。南宋豪放派詞人、詩論家劉克莊稱其詩“雄渾老蒼,沉著痛快”,稱其人“精華老而不竭”,評價十分恰當。而劉禹錫的這首豪放詞《浪淘沙》也是我最近閱讀到最喜歡的一首豪放詞。
豪放的詩詞有許多,今天我們就說一首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豪放詞《浪淘沙》。
《浪淘沙•其七》—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世稱劉賓客。北方匈奴後裔,自幼聰明好學,二十多歲就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性格剛烈,有豪氣。詩文俱佳,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詩風簡潔明快,豪爽灑脫,有“詩豪”之稱,山水詩、詠史詩被人稱道。有哲學著作《天論》傳世,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詩譯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江水如海浪般洶湧而來,濤聲如萬馬奔騰,震顫大地,浪頭高達數丈,兇猛的像岸邊的岩石撞去,又被擊打回來,發出震天動地的怒吼,飛濺出來的水花如利箭一般,飛向岸邊的人群。然而,彷彿就在一瞬間,湧動的江水又退回了江海的交匯處,迅疾地湧回大海,只留下奔湧時留下的一座座沙堆,在Sunny的照耀下閃爍著琳琳白光,像大雪過後的一個又一個雪堆,靜靜堆積在錢塘江兩岸。
賞析劉禹錫的這首《浪淘沙》格律有些特殊,有人認為它是詩而不是詞,其實《浪淘沙》原為唐代教坊音樂曲調的名字,由劉禹錫和白居易將其改為詞牌名,且當時多以七言絕句入詞,此後又演變為雙調(前後各27個字),到南唐李煜手裡才變為長短調,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浪淘沙格律。
劉禹錫共寫了九首《浪淘沙》,這是其中的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漲浮起落的壯觀景象。錢塘江最早見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而得名。錢塘江大潮是世界自然奇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潮”。
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交代了時間和事件,“吼地來”寫潮水奔騰而來的氣勢,有一種潮水從遠處迅速逼近的既視感。
“頭高數丈觸山回”放大視角,從潮水轉移至潮頭,進一步展示潮水的恢宏之勢,“頭高數丈”寫的是潮水湧至頂點的壯觀場面:高湧的潮頭強悍無比,捲起數丈之高,狂猛地撞擊著岸邊的岩石,但又極快地被堅硬的岩石反撞回去,浪花瞬間飛濺,這就是“觸地回”。一個“吼地來”,一個“觸地回”,倏忽間,潮漲又潮退。寫到這裡,錢塘江大潮差不多表演結束,接下來就是謝幕演出。
“須臾卻入海門去”寫的是潮水退去的速度,詞人還未在大潮的洶湧中回味過來,潮水就已經退回海門了。所謂的“海門”,是由兩座山對峙與江口形成的,這裡是江海交匯處,兩座山左右相對,好似一道門。“須臾”是上一句在時間的順延,潮水來得快,退得也快,似乎只是一眨眼的時間。不過,雖然潮退了,但詞人的眼前卻留下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捲起沙堆似雪堆”既是對潮退後對兩岸景物的靜態描寫,同時也是對潮水兇猛勁頭的側面烘托,正因為潮水的猛烈來襲,才能在短短時間內捲起座座沙堆,為首句“吼地來”做了最好的寫照。全詞短小有力,語言凝鍊,結構緊湊,蘊含著鮮活的生命力,豪放至極。
劉禹錫為人,性格剛烈,傲骨錚錚,可以說是詩品和人品俱佳。南宋豪放派詞人、詩論家劉克莊稱其詩“雄渾老蒼,沉著痛快”,稱其人“精華老而不竭”,評價十分恰當。而劉禹錫的這首豪放詞《浪淘沙》也是我最近閱讀到最喜歡的一首豪放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