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漁子
-
2 # 魚執
名不正則言不順,代齊可以,滅齊就是取禍之道了。
而歷來篡位者最大的弱點就是出身不正,最怕的也是出身不正。篡位者尤其沒有創立之功,反有偷竊之實,為世俗禮法所不容。
因此田氏伐齊既有了竊國之實,又要不顧一切地保衛勝利果實,那就必須為自己正名了。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齊簡公,並不敢立刻取而代之。因為他的行為已經挑戰了春秋時代的禮法和既有的封建秩序,因此“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脩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復定。”
而此時,距離韓、趙、魏三家分晉還有數十年光景,可見當時的田成子將要面對怎樣的壓力。
而田氏為了穩固政治民心確實是做出了大量補救工作的。而這些工作非常必要,因為當時周禮還沒有徹底崩壞,而諸侯也很有可能打著周禮的旗號來趁火打劫。在齊國的鄰國魯國,提倡“克己復禮”的孔子甚至懇請軟弱無能的魯哀公出兵伐齊(有趣的是魯哀公並不比齊簡公幸運多少)。
由此可知,田氏行代齊之實,而不取代齊的封號,而是繼續維護齊的法統,正是所有這些補救措施的前提和根本。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自立為王,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403年,周王朝承認韓、趙、魏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三家分晉水到渠成。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徹底結束了春秋時代,迎來了周禮徹底崩壞的戰國時代。
而在代齊之後,和歷史上所有那些篡位而得的政權一樣,田齊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即使在多年以後的戰國時代依舊不遺餘力。
這裡不得不提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創立於齊威王初年(一說是齊桓公所創,不是春秋五霸的齊桓公,而是“扁鵲見齊桓公”裡那個諱疾忌醫的齊桓公),而此時距離田氏代齊已經過了百十年了。稷下學宮以廣開言路,學術自由聞名後世,諸子百家薈萃其中,而尤以黃老之學為田齊所重。何也?還是跟田氏代齊之後的心虛有關。
原來,姜齊乃是周朝開國宰輔姜子牙的封地,而姜氏又自認為是炎帝的後裔。巧了,田氏說,我田氏其實是黃帝的後裔,那麼以黃帝伐炎帝豈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由此可知,田氏代齊而不是田氏滅齊,正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導致的客觀結果,也是出於田氏穩固政權的無奈選擇。
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竊國大盜(尤其是有追求有良知的竊國大盜)永遠揮之不去的隱痛。而因此招致殺身之禍而身死國滅的就更加讓人唏噓了。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小國公族,田陳家族最後逆襲成為齊國國君,可謂是個十分勵志的故事。但齊國當初接受冊封時,姜子牙作為第一代國君,其身份地位沒有其他周王王室成員外的人能動搖。歷經幾百年後,齊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周王仍然不會輕易接受易主。否則,豈不亂了祖制?不過這個時候,周王實力日衰,更有求於諸侯,才有周王正式冊封齊侯的事情發生。實則來之不易。
沒有改國號的必要國號,不過上當年周王封地時的地名而已,並非某個家族獨享。田氏代齊和三國分晉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晉國當年不是三家抗衡,也是一家獨大,家臣篡位,那麼也沒有更改的必要。
華人的認同感已經形成戰國時期,各國百姓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感已經十分清晰,齊國百姓認為自己是齊華人,但對誰是齊國國君並沒有那麼關注。更改國號可能會招致國內反對,屬於無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