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36700890801

    都是粒子(除了量子)啊。粒子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分。

    質子(proton)是一種帶1.6×10-19庫侖(C)正電荷的亞原子粒子,是複合粒子,直徑約1.6~1.7×10−15m,質量是938百萬電子伏特/c²(MeV/c²),即1.672621637(83)×10-27千克,大約是電子質量的1836.5倍(電子的質量為9.10938215(45)×10-31千克),質子比中子稍輕(中子的質量為1.674927211(84)×10-27千克)。質子被認為是一種穩定的、不衰變的粒子。但也有理論認為質子可能衰變,只不過其壽命非常長。到今天為止物理學家沒有能夠獲得任何可能理解為質子衰變的實驗資料。質子屬於重子類,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透過膠子在強相互作用下構成。

    介子是自旋為整數、重子數為零的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也是複合粒子。介子屬於強子類。它是比電子重的帶電或不帶電的粒子。介子類包括帶正負電的以及中性的π介子,帶正負電的以及中性的κ介子,和發現的η介子。介子類的基本粒子的靜質量介於輕子和重子之間,所以取名為介子。介子的自旋量子數為零。

    電子最早發現的基本粒子。帶負電,電量為1.602176634×10-19庫侖,是電量的最小單元。質量為9.10956×10-31kg。 常用符號e表示。1897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生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一切原子都由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圍繞它運動的若干電子組成。電子的定向運動形成電流,如金屬導線中的電流。利用電場和磁場,能按照需要控制電子的運動(在固體、真空中),從而製造出各種電子儀器和元件,如各種電子管、電子顯微鏡等。電子的波動性於1927年由晶體衍射實驗得到證實。

    原子(atom)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同核內電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因此具有核式結構。原子的質量極小,一般為-27次冪,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中子上。原子核外分佈著電子,電子躍遷產生光譜,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並且對原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所有質子數相同的原子組成元素,每種元素大多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原子最早是哲學上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抽象概念,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原子逐漸從抽象的概念逐漸成為科學的理論。原子核以及電子屬於微觀粒子,構成原子。可以視為全能量載體,對光子、熱、電子具有邏輯作用。

    量子(quantum)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設黑體輻射中的輻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後來的研究表明,不但能量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分離化性質,其他物理量諸如角動量、自旋、電荷等也都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量子化現象。這同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有根本的區別。量子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微觀物理世界。描寫微觀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論是量子力學。 量子一詞來自拉丁語quantum,意為“有多少”,代表“相當數量的某物質”。在物理學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指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例如,“光的量子”是光的單位。而延伸出的量子力學、量子光學等更成為不同的專業研究領域。其基本概念為所有的有形物質是“可量子化的”。“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數值是特定的,而不是任意值。例如,在(休息狀態的)原子中,電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這決定原子的穩定和一般問題。在20世紀的前半期,出現了新的概念。許多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了解和描述自然的的基本理論。在量子出現在世界上100多年間,經過普朗克,愛因斯坦,斯蒂芬霍金等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建立量子力學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上老君穿越了?大禹治水時他還沒出生,怎麼給大禹製造測量海水的定子(金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