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龍獅精神

    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來說,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又稱端午、端陽節、午日、艾節、夏節。。。。。。雖然名稱多,但全國各地的人民過的習俗基本上是相同的。端午節在中國是2000多年的習俗了,每年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是會吃粽子、掛艾草菖蒲、賽龍舟、遊百病、佩香囊、飲雄黃酒等。。。。

    端午節第一個的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華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卒於楚襄王九年。

    賽龍舟:當時楚華人因為捨不得屈原死去,於是有好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相恐後的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的競渡之起源,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划龍舟紀念屈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楚國、越國、吳國。清朝乾隆29年臺灣開始有龍舟勁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都舉行龍舟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華人也有效仿中國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人他們在端午時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到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投入江河中,以後就漸漸地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以艾葉、菖蒲懸掛於面前、堂中,以辟邪驅瘴。

    佩戴香囊:端午時節小孩子佩戴由硃砂、雄黃、香藥包制而成的香囊,可以起到驅瘟辟邪。

    遊百病:此類習俗,主要是貴州地區一帶的端午習俗。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都很盛行。

  • 2 # 提神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午節,也有叫午日節、五月節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去世,便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說法。

    我的家鄉隴東中部所有的地方仍有沿承已久的習俗,端午節必須做四件事:

    【1】端午食棕子。端午節這天家家都有浸糯米、洗棕葉、包棕子,其花色品種繁多。鄰里之間會相相互饋贈,以示關係融洽,更是交流製作的工藝;端午節兒女說啥也要回家一趟,是為了吃上可口的棕子,也是為父母送上節日的祝福。要說這一天生意最好的非賣棕子的莫屬,中午12點一過,幾面盆的棕子就賣完了。 【2】佩戴香囊。香囊是用各色布頭縫製並點綴製作而成,內裝有硃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再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弄成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常常佩戴在小孩的脖頸上。

    【3】懸掛艾草。民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由於艾草有奇特的香味,相傳可驅邪除病。端午節,人們會把門上插艾葉當做一項主要內容。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院子,將艾條插於門眉,是在堂中。有的還將其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這一天街上會有很多賣艾條的人,十根還要賣1元哩!

    【4】拴花花繩。花花繩其實就是由五色絲繩搓成的繩子。節日這天,各家大人何起床後第一件事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上花花繩。系線時,不讓孩子說話。據說拴花老絕可以避開蛇口渴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就可以把疾病帶走。花花繩不要輕易解開或弄斷,讓其自然消失最好。

    【5】食酒醅。酒醅也叫酒醅子,也有叫甜醅子的。它的原料只有莜麥,將莜麥搗去皮,煮成八成熟,加入甜醅曲子(類似於酵母),經2天發酵後,就成了甜而又粘性,還略帶酒味的美食。可以幹吃,也可以加上溫水化開吃。今都初二了,人們已開始搗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太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