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
2 # 春水大江
王安石變法與北宋滅亡沒有任何關係。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為增加財政收入。一是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二是在當時形勢下變法過於激進,違反了所謂的古訓。三是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基層官員巧取豪奪,反而與變法的目的相悖。 蘇軾對變法的態度更中肯,他贊同變法但應循序漸進,不可過於激進。同時反對保守派全盤否定變法。
-
3 # 屠夫
王安石變法沒有錯,他為國家聚集了更多的財富。但我們要知道宋朝從開國以來先被契丹打,然後被西夏打,後來又被金打,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呢?這和宋朝用人制度有關,重用文臣,輕視武將!仗打敗了大不了賠“歲幣”,反正國家不差錢!王安石的變法和商鞅變法比起來只起到了“富國”,而並沒有"強兵"。所以說王安石變法是不成功的
-
4 # 文史宴
前面幾個說王安石變法跟北宋滅亡沒關係的,都是不懂歷史的小白。王安石變法更北宋的滅亡有很大的關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王安石作為皇帝的打手(當然可能是不自覺的),打破了北宋君臣共治的軟傳統,把權力大大的集中到皇帝手上,然後皇帝把王安石一腳踢走,使用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庸相王珪等人,結果帶來五路伐夏和永樂城之戰的慘敗。此後宋哲宗、宋徽宗無不予智自雄,使出大量昏招,北宋滅亡與昏君決策有很大原因。
二是破壞了良好的政治生態。北宋前期士大夫之間雖有爭競,但是失勢的一派也不過是外放去做地方官,大家手段不暴烈,就不必為了保住權位做出匪夷所思、違背士大夫節操的事情,但是從王安石開始運營手段迫害敵對陣營計程車人(王安石的迫害不算太重,後面就重了),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無窮盡的黨爭使得北宋的國策左右搖擺,深刻影響了北宋的存亡。
這都是後人胡扯北宋王朝滅亡的原因。北宋最後的滅亡,要是扯到王安石變法,那就是真是沒腦子的說法了。
王安石的變法,就按照一些激進派的觀點來說好了。變法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斂財。那王安石真的為國斂財了嗎?
說起王安石的斂財,還不如後來北宋大奸臣蔡京的一半。蔡京為了討好宋徽宗,要求將鹽稅獲得錢用於宋徽宗的奢侈消費。此前鹽稅是用於軍費的,就因為蔡京的這個改革,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後果。商人買鹽需要“鈔票”,簡單來說,就是買鹽的憑證,蔡京上臺後,直接宣佈了商人所持有的鹽憑徹底無效,作廢。當時就因為鹽憑無效搞得傾家蕩產,跳樓投河的人就不在少數。到了後來,因為這個軍費被皇帝給霸佔了,以至於對抗金兵的宋軍將士為了吃飯,把自身攜帶的裝備,賣了換糧食吃。
如果說王安石的變法真的可以為朝廷繼續斂財,何至於不用呢?其實啊,王安石的變法,恰恰是因為得罪了宋朝養的狗(文)官集團,這才被廢止。
然後說王安石與北宋滅亡的關係,筆者實在想不出這二者有直接的關係。首先說北宋是滅亡在金兵之手。難道金軍是為王安石報仇,所以南下的?如果有人想借用,王安石的置將法來說王安石養成地方軍閥。那我們看後來的童貫的報告,按照《宋史·兵志》的說法,童貫發現了宋軍戰鬥力急劇下降,童貫掌握軍隊是宋徽宗時期,王安石是1086年去世,就算童貫是在1101年掌握了軍隊,此時距離王安石去世也有15年,後來童貫在陝西等地作威作福的時候,根本沒那個將軍敢站出來跟童貫對著幹,可見王安石的變法作用很小。而且王安石的變法是希望軍隊強大起來的,真要是強大起來,哪裡還有什麼靖康之禍。
筆者就補充一個宋朝自己找死的,和王安石沒關的例子。當聽說宋徽宗下臺,宋欽宗繼位的時候,金軍反而嚇的不敢前進了。他們擔心宋軍有防備,一旦孤軍深入,最慘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了。而勸說金軍南下的人裡面有郭藥師(總沒人說郭藥師是被王安石逼到金軍中去的吧),他勸說繼續南下,宋朝肯定沒有防備,果然,被宋朝欺騙了好幾次的郭藥師果然有先見之明。然後是,金軍第一次包圍了開封。